林金成先生點起一根香菸,如數家珍的介紹起身後與他朝夕相處一輩子的菸樓,即使菸樓早已停止使用,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外圍土地上僅止一株的菸草,像是為了告訴每一位來此觀光的客人們:「這就是菸草啦!不是旁邊的木瓜樹喔!」。
林老先生操著台語,笑嘻嘻的和我們說道。他的六位孩子都已成家立業,「上次到美國看女兒,坐飛機真痛苦。」林老先生早已習慣鳳林這樣簡樸的生活,他固守著如同第二位妻子的菸樓,和每一位來到此地的遊客認真解說,其實林金成先生還有好多話想說,關於他身後那一串長長的歷史與故事。

初乍到鳳林,成就了一生的家鄉
會來到鳳林也許是一次機緣,林金成先生小時後與父親東奔西走,幾乎從北到南跑遍了全台灣,那時林金成的父親來到花蓮鳳林並在此住了一年,這一年讓林金成先生落地生根,從此在這裡生活了大半輩子。林老先生說,日治時期的鳳林是移民村,當時日本人引進了菸草栽種技術,也開啟了他的菸草生涯。林老先生回憶起過去栽種菸草的模樣,嘴巴上不時說出栽種的辛苦,卻也不時露出會心的微笑。林伯伯清楚的記得菸草的成長過程:「當播下種子後,要等待三十多天,等到菸苗長出來,要移苗….」林伯伯鉅細靡遺地記述彷彿菸樓仍耐心的悶烤著樓裡的菸草。「真辛苦。」林伯伯說當時除了種菸草外,甚麼作物都有在種,那時還種了無籽西瓜,專門賣給外國人吃。當時的生活很辛苦,但為了維持生活就是得拿起鋤頭、用雙手打拼。

菸樓沒落,歷史成古蹟
「直到國民政府來台後這個才慢慢沒有。」林金成伯伯指著身後的菸樓,並且走到菸樓裡面,地面上的加熱鐵管仍穩重的像是菸樓的地基般,只是它不再發熱,連接著外面的燥坑也很久沒有冒出煙來了。往上一看一層層的木條支架,當初都是掛菸葉的地方,想像一層一層的菸葉是如何堆疊到整間菸樓,裡頭瀰漫的菸草味道,只有林老先生才聞得到。林金成先生拖著緩慢的步伐邊指著菸樓的構造一邊解說,除了菸樓本身,還能看到為了方便遊客參觀所安裝的大型燈具,照亮了整座菸樓,延伸到外面電纜管線纏繞在古老木柱上。「這些都是後來才弄的」林老先生指著這些電線和外圍的臨時廁所。「希望來這裡的人都能知道這些東西,我解說這些是沒收錢的。」林金成先生現在和妻子住在菸樓旁的小平房,外面晾著洗好的衣服,每天走出家門就能看到煙樓,整理一下花圃草地,「這些不整理,過沒幾天草就比人高了。」林老先生如是說。

退休生活,身體能動就是福
「這裡的路不好找」對第一次來到這裡的旅客來說,可能要繞很久,因為都沒有明顯的告示牌。「之前他們在柏油路上寫我的名子當作路標『林金成菸樓』」,「我都還沒死怎麼可以把我名子寫在地上」林金成先生憤慨又打趣的說道,「也會有一些外地來的學生到這裡參觀,或是訪問我做紀錄...」、「就盡量講阿,能夠跟他們說話聊聊天也好,這些都是古蹟」林老先生的臉上多了一些釋懷,手裡的香菸不曾熄過,問他有沒有想過要改建成民宿使用,林伯伯揮了揮手說:「這樣不好啦,現在眼光要放遠,都活到現在這個歲數了...弄民宿也是要花錢,我這樣開民宿忙不過來,是能夠用幾年?」天色漸暗,電線杆上的麻雀成群在天空織成一片網,想想林金成先生是過慣了這種生活,「習慣這裡就好」,有菸樓的地方就是他的家,鳳林就是他的家。

「現在喔,吃一天、算一天」林伯伯豁達的說,「以前菸草不好照顧,烤菸草的時候都要隨時去注意,就算冬天半夜也是要爬起來、輪流照顧....」。林金成先生知道務農的辛苦,如今也知道現在是他休息的時候了,他只期待過年的時候一家團聚的日子,其他的就是過一天算一天。「身體勇,能走路就好」,林老先生笑咪咪的說,現在都會騎機車帶另一半到處去看看。「這樣很好」,林老先生把手裡的菸滅了,發現林金成先生面容上的皺紋像是菸草葉上的紋路,掌心粗糙像菸樓裡的木柱,一手支撐著幾十年來的菸草文化,固守著心中無法替代的菸樓記憶。
林老先生操著台語,笑嘻嘻的和我們說道。他的六位孩子都已成家立業,「上次到美國看女兒,坐飛機真痛苦。」林老先生早已習慣鳳林這樣簡樸的生活,他固守著如同第二位妻子的菸樓,和每一位來到此地的遊客認真解說,其實林金成先生還有好多話想說,關於他身後那一串長長的歷史與故事。

初乍到鳳林,成就了一生的家鄉
會來到鳳林也許是一次機緣,林金成先生小時後與父親東奔西走,幾乎從北到南跑遍了全台灣,那時林金成的父親來到花蓮鳳林並在此住了一年,這一年讓林金成先生落地生根,從此在這裡生活了大半輩子。林老先生說,日治時期的鳳林是移民村,當時日本人引進了菸草栽種技術,也開啟了他的菸草生涯。林老先生回憶起過去栽種菸草的模樣,嘴巴上不時說出栽種的辛苦,卻也不時露出會心的微笑。林伯伯清楚的記得菸草的成長過程:「當播下種子後,要等待三十多天,等到菸苗長出來,要移苗….」林伯伯鉅細靡遺地記述彷彿菸樓仍耐心的悶烤著樓裡的菸草。「真辛苦。」林伯伯說當時除了種菸草外,甚麼作物都有在種,那時還種了無籽西瓜,專門賣給外國人吃。當時的生活很辛苦,但為了維持生活就是得拿起鋤頭、用雙手打拼。

菸樓沒落,歷史成古蹟
「直到國民政府來台後這個才慢慢沒有。」林金成伯伯指著身後的菸樓,並且走到菸樓裡面,地面上的加熱鐵管仍穩重的像是菸樓的地基般,只是它不再發熱,連接著外面的燥坑也很久沒有冒出煙來了。往上一看一層層的木條支架,當初都是掛菸葉的地方,想像一層一層的菸葉是如何堆疊到整間菸樓,裡頭瀰漫的菸草味道,只有林老先生才聞得到。林金成先生拖著緩慢的步伐邊指著菸樓的構造一邊解說,除了菸樓本身,還能看到為了方便遊客參觀所安裝的大型燈具,照亮了整座菸樓,延伸到外面電纜管線纏繞在古老木柱上。「這些都是後來才弄的」林老先生指著這些電線和外圍的臨時廁所。「希望來這裡的人都能知道這些東西,我解說這些是沒收錢的。」林金成先生現在和妻子住在菸樓旁的小平房,外面晾著洗好的衣服,每天走出家門就能看到煙樓,整理一下花圃草地,「這些不整理,過沒幾天草就比人高了。」林老先生如是說。

退休生活,身體能動就是福
「這裡的路不好找」對第一次來到這裡的旅客來說,可能要繞很久,因為都沒有明顯的告示牌。「之前他們在柏油路上寫我的名子當作路標『林金成菸樓』」,「我都還沒死怎麼可以把我名子寫在地上」林金成先生憤慨又打趣的說道,「也會有一些外地來的學生到這裡參觀,或是訪問我做紀錄...」、「就盡量講阿,能夠跟他們說話聊聊天也好,這些都是古蹟」林老先生的臉上多了一些釋懷,手裡的香菸不曾熄過,問他有沒有想過要改建成民宿使用,林伯伯揮了揮手說:「這樣不好啦,現在眼光要放遠,都活到現在這個歲數了...弄民宿也是要花錢,我這樣開民宿忙不過來,是能夠用幾年?」天色漸暗,電線杆上的麻雀成群在天空織成一片網,想想林金成先生是過慣了這種生活,「習慣這裡就好」,有菸樓的地方就是他的家,鳳林就是他的家。

「現在喔,吃一天、算一天」林伯伯豁達的說,「以前菸草不好照顧,烤菸草的時候都要隨時去注意,就算冬天半夜也是要爬起來、輪流照顧....」。林金成先生知道務農的辛苦,如今也知道現在是他休息的時候了,他只期待過年的時候一家團聚的日子,其他的就是過一天算一天。「身體勇,能走路就好」,林老先生笑咪咪的說,現在都會騎機車帶另一半到處去看看。「這樣很好」,林老先生把手裡的菸滅了,發現林金成先生面容上的皺紋像是菸草葉上的紋路,掌心粗糙像菸樓裡的木柱,一手支撐著幾十年來的菸草文化,固守著心中無法替代的菸樓記憶。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相片、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