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鳳林有位從台北退休回來的校長戴國禎,初中畢業後就離鄉背井到異地生活,睽違了四十年帶著妻子胡玲玉再回到故鄉鳳林展開新生活,對這對夫婦而言是截然不同於的新體驗,他們曾經是十足的台北人,但至今已變成道地的花蓮人,之中的蛻變承接了許多故事,值得讓人細細品味。

在城鄉往返中走向定居的路
民國九十四年八月戴校長從台北南湖高中退休,離開了熱愛的教育工作,如此毅然決然回到老家鳳林定居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的母親想回家了。戴校長是家中老么,母親生下時已可算是高齡產婦,從小媽媽就最疼他,即使患了失憶症也沒把他忘記,當時的他五十二歲,已達到可退休的資格,他想在媽媽還記得他時盡量陪伴在她身邊,「我怕那種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心酸,在午夜夢迴湧上來會無法抑制。」戴校長真誠的說道,夫婦倆人商量不到一分鐘的時間,當機立斷決定退休、回老家生活,第二天回家時身邊只帶了兩個包包、一點衣物,以及仍清楚記得家的味道的母親。
回到家後,夫婦倆就忙著張羅照顧母親,從民國九十四年十一月開始定居,一路住到現在。老房子是戴校長最熟悉的地方,憶起當年房子建造時,校長只是小學生,砌磚砌牆蓋房子他也有幫忙,建造途中曾因怕鋼筋水泥被人偷,他和爸爸守在工地過夜。
對戴校長來說,這是遊子歸鄉的感覺,別人問他是哪裡人,總會自然而然說出他是花蓮鳳林人,即便在台北住了四十多年絲毫影響不了,因為這裡是他長大的地方。而對校長夫人胡玲玉而言,以一個閩南環境成長下的背景嫁入客家氣息濃厚的家庭,沒有適應不良,反而從中得到更多。
從心出發的愛與溫暖
戴校長的母親在今年十月離開人世,庭院還擺著喪禮留下的花,談起這段往事他沒有遺憾,因為戴校長盡了最大的力量來照顧母親,他把媽媽醫療發展的過程詳細記錄下來,像是什麼時候可以跟她說什麼話,看醫生吃了什麼藥有什麼效果,吃安眠藥多久會醒來等等…,到後來媽媽的生活能力漸漸退化,仍然扎實的紀錄,總共寫了四五個記錄本,裡頭除了文字描述還有照片輔助,「雖然現在母親過世還未滿百日,但我覺得很輕鬆,因為已經盡力了。」
這樣的心境就跟當初父親過世時,戴校長與太太在靈堂前守靈,他們一起數著飛機票根的感覺一樣,這是因為在眾多兄弟姊妹裡,花最多時間陪伴老人家的是戴校長,住的最遠是他,花最多交通費的也是他,所以當年父親過世後傷痛能夠很快的就平息下來了,就是因為這一段經驗,「不要讓自己後悔」的信念讓夫婦倆立即選擇退休,校長夫人胡玲玉對於丈夫感到欽佩,在這過程中有很多寶貴的經驗值得與人分享,門諾醫院身心科就曾邀請戴校長去分享失智老人的照顧經驗,讓有同樣處境的家庭能一起分享、解決問題,在醫生從旁協助與指導下,戴校長表示在那裡會學到很多,是很不一樣的感受。
第四個眼光看鳳林
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戴校長夫婦對鳳林的認識就是從醫療體系開始,鳳林衛生所給他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把媽媽從台北帶回鳳林的第一天,衛生所的護士就立即登門拜訪,並主動替媽媽量血壓、問候老人家,這一點小舉動為校長夫婦的心房注入暖流。後來母親的狀況一直退步,需要居家護理的協助,有些專業的醫療動作無法自己來,鳳林衛生所的護士幾乎隨傳隨到,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次大年除夕,因為媽媽的鼻胃管跑出來,護士義不容辭的就立即趕到幫忙,臉上掛著甜甜的笑容,絲毫沒有半點怨言,這樣的工作態度是在台北不曾遇過的。
然而,談到花蓮的轉診制度校長夫婦不甚滿意,花東的醫療資源存在城鄉落差,如果遇到嚴重病情需要轉診,路途顯得遙遠漫長,舉例而言,若家中突遇緊急狀況需要送醫,救護車會先送達鳳林榮民醫院,但若要送至門諾醫院,則需要會請家屬自行送醫,相比台北便捷的醫療系統與交通網,花蓮仍有待加強。事實上,鳳林有 20% 以上是 65 歲的老人家,「這樣一來一回的轉診制度而耽誤急救的黃金時間,有時會讓我們覺得很委屈。」戴校長幽幽的說道。
另外,在搬來花蓮之後,戴校長夫婦感受到最大的不便就是交通問題了,有一首歌唱出台北與花蓮間交通的大落差:「人家是在坐火車,我們是在站火車」,因為西部幹線火車班次多,買票容易又有位子坐,但在東部就得搶票,搶不到就只好站著坐火車,這句話徹底描述了東部人對於交通不便的心聲。
戴校長認為,若能有一條蘇花高,那麼對花蓮當地居民而言必然是最方便的捷徑,雖然不能否認開通蘇花高會對花東的生態環境造成衝擊,但是以一個在地居民的角度觀察,「花蓮並不只有觀光產業,文化與教育學習都需要這條蘇花高。」校長夫婦以自己為例來說明,以前在台北可以隨時就去聽演講、參與藝文活動,因為坐公車一下子就到了。但來到花蓮之後,要看場表演可能就要到花蓮市區或東華大學,一段路程的來回會花費許多時間。藝文活動和文化學習的匱乏,更顯示出台北跟花蓮的文化落差,若因交通問題,花蓮人沒有機會學習、享受藝文薰陶,是很可惜的事。
在教育這一塊,校長夫婦也看到了許多問題。鳳林人口平均年齡是33歲,但整條街看不到年輕人,因為那是60歲的阿公牽著6歲的孫子平均出來的年齡,是兩極化的分配。在鳳林,經濟水平好的家庭通常把孩子送到花蓮市讀書,更顯示出隔代教養與弱勢家庭孩童的問題。戴校長認為,留下來的小孩需要更加倍的關懷和照顧,因為許多弱勢家庭容易忽略關懷照料孩童這一塊,使孩子們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和對的生活態度,甚至基本的學習態度都造成扭曲,十年二十年後這批孩子長大成為中間分子後怎麼辦?只會造成城鄉間愈拉愈大的差距,「我們從都市住到鄉下,看到一些現實的教育現象會有很深沉的擔憂。」校長夫人胡玲玉憂心的說。而回憶往事也讓她感慨萬千,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她決定要繼續讀書進修,學費是由公公全額負擔,公公覺得子女的教育是父母的責任,即便那時自己已有能力負擔,公公仍舊堅持,這個觀念也影響夫婦倆對於自己子女教育的傳承,「因為這是我們的責任」。
點亮退休生活不寂寞
在鳳林生活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節奏變的緩慢,以前在台北就是馬不停蹄的匆忙感,哪怕時間很充裕,看到公車來時仍然會不由自主地追逐,就算只有三五分鐘的時間也不願意等待。但空間轉換到鳳林就完全不同了,這裡沒有東西可以追,自然而然生活腳步就會放慢下來,這是一個讓人覺得非常舒服的生活環境,「特別是吃過晚飯後,我們夫婦倆會踩著單車邊散步,感覺很愜意。」戴校長夫婦在慢步調中開心地過著退休生活。
同時他們也期望政府對於鳳林老人醫療這部分能夠做的更完善,鳳林的獨居老人很多,子女都到外地去工作,夫人胡玲玉即笑言:「像我們兩個這樣的年齡,在鳳林可算是年輕人呢!」戴校長也表示,現階段在鳳林五六十歲退休的人很多,體力仍然很好,也有一些想法,如果說能形成一種風氣,讓輕老年來照顧老年那會是一件很棒的事,這樣的關懷他們夫婦倆一直有在默默進行,但光靠這點微薄的力量是不夠的,期望政府能夠看到這個層面並加以發揮改善。
而對於教育的熱忱,在退休後也沒有減少,夫婦倆曾自發性當了三年的課輔老師,幫忙鳳林教會的孩童上課,並為當地孩童募集了五千多本書,讓教室裡面有滿滿的兒童讀物。除此之外,兩人也帶小朋友到台北戶外教學,去認識一些文化設施、去書店買書,「這是一個很好的引導和鼓勵」戴校長看到的鳳林小孩欠缺的就是人的陪伴和照顧。
退休後的生活對這對夫婦而言,是個全新的開始,他們有好多事情要做,有許多溫暖的人情在身邊不斷發生,還有這裡的空氣和土很黏人,你問他們是否想要再回到台北生活呢?「不可能啦!」,對他們而言,這裡才有家的味道,以及退休後的大夢正要慢慢實現。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相片、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郭于葶)
在城鄉往返中走向定居的路
民國九十四年八月戴校長從台北南湖高中退休,離開了熱愛的教育工作,如此毅然決然回到老家鳳林定居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的母親想回家了。戴校長是家中老么,母親生下時已可算是高齡產婦,從小媽媽就最疼他,即使患了失憶症也沒把他忘記,當時的他五十二歲,已達到可退休的資格,他想在媽媽還記得他時盡量陪伴在她身邊,「我怕那種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心酸,在午夜夢迴湧上來會無法抑制。」戴校長真誠的說道,夫婦倆人商量不到一分鐘的時間,當機立斷決定退休、回老家生活,第二天回家時身邊只帶了兩個包包、一點衣物,以及仍清楚記得家的味道的母親。
回到家後,夫婦倆就忙著張羅照顧母親,從民國九十四年十一月開始定居,一路住到現在。老房子是戴校長最熟悉的地方,憶起當年房子建造時,校長只是小學生,砌磚砌牆蓋房子他也有幫忙,建造途中曾因怕鋼筋水泥被人偷,他和爸爸守在工地過夜。
對戴校長來說,這是遊子歸鄉的感覺,別人問他是哪裡人,總會自然而然說出他是花蓮鳳林人,即便在台北住了四十多年絲毫影響不了,因為這裡是他長大的地方。而對校長夫人胡玲玉而言,以一個閩南環境成長下的背景嫁入客家氣息濃厚的家庭,沒有適應不良,反而從中得到更多。
從心出發的愛與溫暖
戴校長的母親在今年十月離開人世,庭院還擺著喪禮留下的花,談起這段往事他沒有遺憾,因為戴校長盡了最大的力量來照顧母親,他把媽媽醫療發展的過程詳細記錄下來,像是什麼時候可以跟她說什麼話,看醫生吃了什麼藥有什麼效果,吃安眠藥多久會醒來等等…,到後來媽媽的生活能力漸漸退化,仍然扎實的紀錄,總共寫了四五個記錄本,裡頭除了文字描述還有照片輔助,「雖然現在母親過世還未滿百日,但我覺得很輕鬆,因為已經盡力了。」
這樣的心境就跟當初父親過世時,戴校長與太太在靈堂前守靈,他們一起數著飛機票根的感覺一樣,這是因為在眾多兄弟姊妹裡,花最多時間陪伴老人家的是戴校長,住的最遠是他,花最多交通費的也是他,所以當年父親過世後傷痛能夠很快的就平息下來了,就是因為這一段經驗,「不要讓自己後悔」的信念讓夫婦倆立即選擇退休,校長夫人胡玲玉對於丈夫感到欽佩,在這過程中有很多寶貴的經驗值得與人分享,門諾醫院身心科就曾邀請戴校長去分享失智老人的照顧經驗,讓有同樣處境的家庭能一起分享、解決問題,在醫生從旁協助與指導下,戴校長表示在那裡會學到很多,是很不一樣的感受。
第四個眼光看鳳林
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戴校長夫婦對鳳林的認識就是從醫療體系開始,鳳林衛生所給他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把媽媽從台北帶回鳳林的第一天,衛生所的護士就立即登門拜訪,並主動替媽媽量血壓、問候老人家,這一點小舉動為校長夫婦的心房注入暖流。後來母親的狀況一直退步,需要居家護理的協助,有些專業的醫療動作無法自己來,鳳林衛生所的護士幾乎隨傳隨到,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次大年除夕,因為媽媽的鼻胃管跑出來,護士義不容辭的就立即趕到幫忙,臉上掛著甜甜的笑容,絲毫沒有半點怨言,這樣的工作態度是在台北不曾遇過的。
然而,談到花蓮的轉診制度校長夫婦不甚滿意,花東的醫療資源存在城鄉落差,如果遇到嚴重病情需要轉診,路途顯得遙遠漫長,舉例而言,若家中突遇緊急狀況需要送醫,救護車會先送達鳳林榮民醫院,但若要送至門諾醫院,則需要會請家屬自行送醫,相比台北便捷的醫療系統與交通網,花蓮仍有待加強。事實上,鳳林有 20% 以上是 65 歲的老人家,「這樣一來一回的轉診制度而耽誤急救的黃金時間,有時會讓我們覺得很委屈。」戴校長幽幽的說道。
另外,在搬來花蓮之後,戴校長夫婦感受到最大的不便就是交通問題了,有一首歌唱出台北與花蓮間交通的大落差:「人家是在坐火車,我們是在站火車」,因為西部幹線火車班次多,買票容易又有位子坐,但在東部就得搶票,搶不到就只好站著坐火車,這句話徹底描述了東部人對於交通不便的心聲。
戴校長認為,若能有一條蘇花高,那麼對花蓮當地居民而言必然是最方便的捷徑,雖然不能否認開通蘇花高會對花東的生態環境造成衝擊,但是以一個在地居民的角度觀察,「花蓮並不只有觀光產業,文化與教育學習都需要這條蘇花高。」校長夫婦以自己為例來說明,以前在台北可以隨時就去聽演講、參與藝文活動,因為坐公車一下子就到了。但來到花蓮之後,要看場表演可能就要到花蓮市區或東華大學,一段路程的來回會花費許多時間。藝文活動和文化學習的匱乏,更顯示出台北跟花蓮的文化落差,若因交通問題,花蓮人沒有機會學習、享受藝文薰陶,是很可惜的事。
在教育這一塊,校長夫婦也看到了許多問題。鳳林人口平均年齡是33歲,但整條街看不到年輕人,因為那是60歲的阿公牽著6歲的孫子平均出來的年齡,是兩極化的分配。在鳳林,經濟水平好的家庭通常把孩子送到花蓮市讀書,更顯示出隔代教養與弱勢家庭孩童的問題。戴校長認為,留下來的小孩需要更加倍的關懷和照顧,因為許多弱勢家庭容易忽略關懷照料孩童這一塊,使孩子們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和對的生活態度,甚至基本的學習態度都造成扭曲,十年二十年後這批孩子長大成為中間分子後怎麼辦?只會造成城鄉間愈拉愈大的差距,「我們從都市住到鄉下,看到一些現實的教育現象會有很深沉的擔憂。」校長夫人胡玲玉憂心的說。而回憶往事也讓她感慨萬千,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她決定要繼續讀書進修,學費是由公公全額負擔,公公覺得子女的教育是父母的責任,即便那時自己已有能力負擔,公公仍舊堅持,這個觀念也影響夫婦倆對於自己子女教育的傳承,「因為這是我們的責任」。
點亮退休生活不寂寞
在鳳林生活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節奏變的緩慢,以前在台北就是馬不停蹄的匆忙感,哪怕時間很充裕,看到公車來時仍然會不由自主地追逐,就算只有三五分鐘的時間也不願意等待。但空間轉換到鳳林就完全不同了,這裡沒有東西可以追,自然而然生活腳步就會放慢下來,這是一個讓人覺得非常舒服的生活環境,「特別是吃過晚飯後,我們夫婦倆會踩著單車邊散步,感覺很愜意。」戴校長夫婦在慢步調中開心地過著退休生活。
同時他們也期望政府對於鳳林老人醫療這部分能夠做的更完善,鳳林的獨居老人很多,子女都到外地去工作,夫人胡玲玉即笑言:「像我們兩個這樣的年齡,在鳳林可算是年輕人呢!」戴校長也表示,現階段在鳳林五六十歲退休的人很多,體力仍然很好,也有一些想法,如果說能形成一種風氣,讓輕老年來照顧老年那會是一件很棒的事,這樣的關懷他們夫婦倆一直有在默默進行,但光靠這點微薄的力量是不夠的,期望政府能夠看到這個層面並加以發揮改善。
而對於教育的熱忱,在退休後也沒有減少,夫婦倆曾自發性當了三年的課輔老師,幫忙鳳林教會的孩童上課,並為當地孩童募集了五千多本書,讓教室裡面有滿滿的兒童讀物。除此之外,兩人也帶小朋友到台北戶外教學,去認識一些文化設施、去書店買書,「這是一個很好的引導和鼓勵」戴校長看到的鳳林小孩欠缺的就是人的陪伴和照顧。
退休後的生活對這對夫婦而言,是個全新的開始,他們有好多事情要做,有許多溫暖的人情在身邊不斷發生,還有這裡的空氣和土很黏人,你問他們是否想要再回到台北生活呢?「不可能啦!」,對他們而言,這裡才有家的味道,以及退休後的大夢正要慢慢實現。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相片、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郭于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