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騎摩托車沿台九線往北直行,從鳳林到吉安,三十幾公里,需時約一個鐘頭。來到一處五叉路口,一不小心,就會錯過吉安鄉中正路,往海的方向跑去;即使轉對了,再一不留神,又會再度錯過,直到看見花蓮監理站才知道自己跑過頭了。好不容易找到正在維修的客家民俗會館,上到二樓,才是客家事務處。貼著天井四壁如藤蔓叢生的鷹架阻住了原本可以四周環顧的視野,於是又找了一陣,才在旁人的幫助下,順利找到處長辦公室。裡頭著襯衫、西裝褲,髮線旁分梳得整齊,身形高而挺立的先生,就是鳳林鎮前鎮長、現今花蓮縣客家事務處處長,林廷光先生。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相片、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莊政霖)
「我們家是從我祖父開始,在我父親十歲的時候,從桃園平鎮來到鳳林的。」林處長說。一家人本來住在平地,待到林處長的大哥出世時,正是太平洋戰爭末期,經常遭受到美軍空襲;林處長的祖母考量到安全因素,決定舉家遷往山上的水源地。「我們這些小孩子陸續出世。溫妮颱風那一年──民國四十七年──我們山上的房子都被吹掉了,才又搬過來到山下,居住在鳳仁里,差不多又住了二十年。」

求學、當兵、退伍之後,林處長便搬到現在居住的鳳智里;成家、立業,對鳳林客家的文化,開始變得比較關切。「在整個遷徙中,所有的客家文化幾乎快要沒有了;所以在擔任民意代表(鎮代表)的時候,(我一直)希望有一個對客家(人、文化)比較重要的機制、成立客家的社團,才有(鳳林)客家文物館的設立。」但由於當時較林處長前一任的鎮長任期將屆,無法在任內完成;林處長上任之後,將遇到的困難一步步排除,終於在上任成為鎮長的頭幾年,讓客家文物館落成。
「文物館成立之後,我們又組成一個籌備小組,成立『校長夢工廠』。」「校長夢工廠」成立之後,鳳林出身的校長也還不斷地在增加,每年都有兩、三位。「所以我們(『校長夢工廠』)就目前來講,在東部的文化館裡面,算是比較出色。」裡面敘述著每位校長成功的歷史,而校長們也在夢工廠各自留下一句想說的話,表現出客家人晴耕雨讀的精神。夢工廠後方還有座敬字亭,是專門用來焚化上頭寫過字的紙張。「最早是美濃那邊先有敬字亭,我們後來才有;他們那邊出博士,我們鳳林出校長。」
在硬體設施之外,林處長認為,要保留一個族群的文化,要先從語言的保留開始。「把語言消滅掉以後,你這個族群就不見了。」另外,林處長在鳳林鎮長任內,也大力推廣、保存客家民俗技藝。「客家人佔鳳林總人口數的百分之六十六,在全國來講是排名第四;所以我在擔任鎮長的八年任內,是以鳳林為基地,來推廣我們的客家文化。」

「到了客家事務處以後,我們以鳳林為中區,北區是我們現在這個所在地(吉安),南區呢,我們把它規劃到玉里,三個鄉鎮是『客家生活圈』。我們一直希望客家人二次移民到東部以後,雖然我們文化保存不多,但是客家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可以保留起來。」為此,客家事務處輔導各鄉鎮推行文創產業,比如染布,又比如富源地區的「鼓王爭霸」。「『客庄十二大節慶』的『鼓王爭霸』,這樣在地的特色,有沒有產值?有沒有辦法製造產品出來?」林處長說:「我們就要試著去輔導。」
除此之外,林處長還聊了些他在鳳林鎮長任內推動的政策,諸如:舉辦收冬戲,興建水利、排洪設施,菸樓的修復,等等。現在鳳林看得到的許多硬體設備的建設、修復,大多奠基在林廷光先生擔任鳳林鎮長一職那幾年。一個半小時的訪談中,不知為何,林處長總顯得有些拘謹;反倒是處長將訪談者送到一樓時,一時興起,天南地北地又聊了約莫半小時,氣氛也活潑得多。或許這些在私底下才會展現的活潑,正是一直以來,林處長之所以能持續地為鳳林鎮民、花蓮客家鄉親服務不輟,背後如活水一般源源不絕的動力。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相片、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莊政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