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鳳林鎮公所,迎面是服務台後方一幅平面導覽圖,分別標示出民政課、建設課、財政課、農業課……等課室的位置。在服務台前左轉,直走到底,一位身穿藍色長袖襯衫、卡其色背心的先生,坐在辦公桌前,專注地翻閱著手上的書本。抬頭看到有人來訪,放下書本、戴上眼鏡,親切地為自己和訪客倒杯熱茶,領著對方走到一旁適合談話的長桌。這位先生,就是公所民政課林盛炎課長。
從家族史談起,林課長表示,他的祖母早逝,而祖父在林課長的父親七、八歲的時候──約莫民國二十五、六年──帶著他的父親、伯父從苗栗縣三灣鄉內灣村來到花蓮;至今,林課長的叔公、叔父等親戚依然生活在苗栗頭份一帶。來到花蓮之後,首先到了瑞穗鄉一個靠近舞鶴村、名為「掃把柄」的地方,接著又搬到壽豐鄉豐田村,約四十年前才在鳳林的大榮一村定居下來。
「我們家是很傳統的農家子弟。」林課長提到,在與伯父分家之前,家中以種植菸葉維生,由於菸葉是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只要種個一、兩甲,就足以養活一家人。分家後,菸田改由伯父一人經營,父母親則受雇於人,幫忙採收菸葉;鳳林的菸草產業漸趨沒落之後,再到山上種植梧桐、檳榔等作物的林園,幫人做砍草之類的農活,養活家裡的六個孩子。「本來是種梧桐,後來梧桐日本人不收了就改種檳榔;現在檳榔也沒落了。」說到這裡,課長平穩的語調依稀透露出一絲淡淡的惆悵。
因早期農家較無讓女孩子受教育的觀念,家中經濟狀況也不允許年紀較長的幾個孩子繼續升學,於是林課長上頭的三個姊姊在小學畢業之後就出外幫傭,幫忙維持家裡的生計。但也因為如此,後面的三個孩子──包括排行第五的林課長──才有進一步接受教育的機會。民國五十年次的林課長,國中、小都在鳳林就讀,高中時期則到花蓮市區就讀花蓮高工機械科。「專科到苗栗,唸機械設計。當兵、退伍,考基層特考,又分發到這邊(鳳林)來;」「七十六年的時候來到這邊,到現在二十幾年了。」
從林課長在學、當兵,到回來工作的頭幾年,正好是鳳林產業結構面臨劇烈變化的時期。「鳳林以前是種菸,種水稻、甘蔗,以及到目前都還有的西瓜。鳳林你看菸葉沒有了,後來台糖撤廠,工人就沒有工作,民國七十年代很多農民參與轉作休耕,水稻的種植也停下來。人力資源的結構產生變化,經濟也開始在萎縮。」在大環境這樣的變遷之下,林課長於是順應父母親的期望,謀取一份穩定的工作,成為了公務員。「剛開始是在民政課當理幹事。」在鳳林鎮公所服務二十幾年的林課長,前後曾在公所民政課、農業課、建設課等各單位任職理幹事、課長,端看歷任鎮長如何視公所的需求調配人事。因此,公所各時期、各種面向政策的實施,林課長自然有相當豐富的實務經驗與觀察。
「兩千年前後,(公所)政策(跟著國家政策的轉動)開始走向社會福利的方向。」林課長說:「像以前純粹只是(針對)低收入戶,分一級、二級、三級;後面有開始增加殘障津貼、老人年金、農民年金。」但林課長同時也憂心,如果以歐美國家為例,「(他們的)社會福利,已經趨近於有一點氾濫。從十年前我們就知道,歐美國家本來的平均退休年齡是五十五歲;但國家財政(因社會福利政策的關係)不堪負荷,(退休年齡)一直往後延,有的延到七十歲了。那看台灣,以後會不會也碰到同樣的問題。」林課長接著說:「我是覺得,別人跌倒的地方,我們應當要注意;但是很多(台灣官員的想法、政府政策)不是這樣,尤其是選舉的時候。」
雖然如此,林課長認為,現在的鳳林最需要的,依然是社會福利政策的部分;特別面對勞動人口外移、人口結構高齡化,公部門和諸如「牛根草社區促進協會」等非營利組織在長期居家照護措施上的互相配合,就顯得更形重要。相對地,時下台灣年輕人選擇不結婚、不生小孩,反而外籍配偶的生育率遠高於本籍配偶,將引發下一波的人口結構轉變以及新的社會問題。但這些,也就必須留待下一個世代來面對並試圖去解決了。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
從家族史談起,林課長表示,他的祖母早逝,而祖父在林課長的父親七、八歲的時候──約莫民國二十五、六年──帶著他的父親、伯父從苗栗縣三灣鄉內灣村來到花蓮;至今,林課長的叔公、叔父等親戚依然生活在苗栗頭份一帶。來到花蓮之後,首先到了瑞穗鄉一個靠近舞鶴村、名為「掃把柄」的地方,接著又搬到壽豐鄉豐田村,約四十年前才在鳳林的大榮一村定居下來。
「我們家是很傳統的農家子弟。」林課長提到,在與伯父分家之前,家中以種植菸葉維生,由於菸葉是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只要種個一、兩甲,就足以養活一家人。分家後,菸田改由伯父一人經營,父母親則受雇於人,幫忙採收菸葉;鳳林的菸草產業漸趨沒落之後,再到山上種植梧桐、檳榔等作物的林園,幫人做砍草之類的農活,養活家裡的六個孩子。「本來是種梧桐,後來梧桐日本人不收了就改種檳榔;現在檳榔也沒落了。」說到這裡,課長平穩的語調依稀透露出一絲淡淡的惆悵。
因早期農家較無讓女孩子受教育的觀念,家中經濟狀況也不允許年紀較長的幾個孩子繼續升學,於是林課長上頭的三個姊姊在小學畢業之後就出外幫傭,幫忙維持家裡的生計。但也因為如此,後面的三個孩子──包括排行第五的林課長──才有進一步接受教育的機會。民國五十年次的林課長,國中、小都在鳳林就讀,高中時期則到花蓮市區就讀花蓮高工機械科。「專科到苗栗,唸機械設計。當兵、退伍,考基層特考,又分發到這邊(鳳林)來;」「七十六年的時候來到這邊,到現在二十幾年了。」
從林課長在學、當兵,到回來工作的頭幾年,正好是鳳林產業結構面臨劇烈變化的時期。「鳳林以前是種菸,種水稻、甘蔗,以及到目前都還有的西瓜。鳳林你看菸葉沒有了,後來台糖撤廠,工人就沒有工作,民國七十年代很多農民參與轉作休耕,水稻的種植也停下來。人力資源的結構產生變化,經濟也開始在萎縮。」在大環境這樣的變遷之下,林課長於是順應父母親的期望,謀取一份穩定的工作,成為了公務員。「剛開始是在民政課當理幹事。」在鳳林鎮公所服務二十幾年的林課長,前後曾在公所民政課、農業課、建設課等各單位任職理幹事、課長,端看歷任鎮長如何視公所的需求調配人事。因此,公所各時期、各種面向政策的實施,林課長自然有相當豐富的實務經驗與觀察。
「兩千年前後,(公所)政策(跟著國家政策的轉動)開始走向社會福利的方向。」林課長說:「像以前純粹只是(針對)低收入戶,分一級、二級、三級;後面有開始增加殘障津貼、老人年金、農民年金。」但林課長同時也憂心,如果以歐美國家為例,「(他們的)社會福利,已經趨近於有一點氾濫。從十年前我們就知道,歐美國家本來的平均退休年齡是五十五歲;但國家財政(因社會福利政策的關係)不堪負荷,(退休年齡)一直往後延,有的延到七十歲了。那看台灣,以後會不會也碰到同樣的問題。」林課長接著說:「我是覺得,別人跌倒的地方,我們應當要注意;但是很多(台灣官員的想法、政府政策)不是這樣,尤其是選舉的時候。」
雖然如此,林課長認為,現在的鳳林最需要的,依然是社會福利政策的部分;特別面對勞動人口外移、人口結構高齡化,公部門和諸如「牛根草社區促進協會」等非營利組織在長期居家照護措施上的互相配合,就顯得更形重要。相對地,時下台灣年輕人選擇不結婚、不生小孩,反而外籍配偶的生育率遠高於本籍配偶,將引發下一波的人口結構轉變以及新的社會問題。但這些,也就必須留待下一個世代來面對並試圖去解決了。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