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5月 2012



從早期農業發達,到近來青壯人口外移,鎮上的信仰中心──壽天宮──陪伴鳳林走過近半世紀,也見證了鳳林的興衰;而身兼鳳林老人會理事長的吳年龍先生任職壽天宮主任委員五年多,將退休時間奉獻給鎮上,生活相當忙碌,但他客氣的回應:「還有能力,就為大家做點事吧!」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相片、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蔡宜靜)

上午十一點左右,騎著腳踏車,拎著公事包,先是神清氣爽的與廣場上聊天的居民打招呼,後匆匆轉入辦公室,一會兒與總幹事商量代辦事項;一會兒打電話聯絡宮務相關人員;一會兒又忙著審閱資料。即使是無給職,宮廟裡的志工們依然願意貢獻一己之力為鎮民服務。廟裡的志工多為公教退休人員,每個星期三來輪值的戴國健校長就是一例。吳主委民國八十六年自鳳林國小退休,而前一年就在宮裡當會計,後來又到慈濟大學總務處任行政十多年,民國九十六年正式接掌壽天宮主委一職。



鳳林鎮的客家人口多從桃竹苗遷徙過來,跟著帶來了桃竹苗地區的信仰;而壽天宮的前身,就是由新竹請回的都城隍大帝,但遺憾在日治時期遭到日軍焚燬。光復後,地方人士將遭燒燬的「城隍廟」與僅存之神旨牌位遷至現址,修葺舊倉庫,而成現今的壽天宮。供奉的主神為宜蘭礁溪「協天廟」刈香分身帝君,除此之外尚有奉祀五榖神農大帝、觀世音菩薩、至聖先師、天上聖母媽祖、城隍爺、義民爺等諸神。吳主委特別解釋,由於早期農家生活困苦,父母總想讓子女進學費有補助甚至是免費的師範學校就讀,一方面學校供吃住能降低家中開銷,一方面畢業後政府也會直接分發不怕沒工作,就不必再辛苦的務農。讀書風氣盛之下廟裡開始供奉孔子,連祭祀主神關聖帝君都是採坐姿的文帝君。另外,農曆的正月十三日關公飛昇紀念日遶境、十四日祈福、十五日拜斗和點燈、六月二十四日關公誕呈紀念日、十月十五日下元節圓福,是壽天宮每年的重要祭典。

除了宮裡的業務,吳主委每個星期一、三、五在老人會上班,協助由台東聖母醫院所發起的「一粒麥子基金會」「日托」活動,主要服務六十歲以上的銀髮族,有簡單的身體檢查與諮詢講座、團康活動、DIY體驗、生活知識等,深受長者們的喜愛。另外,不定期舉行多項聯誼活動,如槌球、撞球、健行、棋藝與花東歌唱比賽等。



鳳林鎮待久了,看盡了盛衰,吳主委提到,三十年前農業發達,鳳林鎮還相當繁榮時,廟前還有戲院,旁邊有小吃攤;一到下午或晚上,戲院散場時,小吃店便擠滿了人,非常熱鬧。對照現今,農業沒落,務農已經無法支持一個家庭的經濟;鳳林人口結構開始變化,年輕人口外移,留下來的多是老人家。近幾年雖然耕種面積雖然逐年增加,但都是外地人來耕作,戶籍設於此,卻不見得住於此。過往的繁華只存在記憶中了。

說到此,戴校長回憶,過去鳳林有很多小孩,放學後滿街都是小朋友,一到吃飯時間家家戶戶總會傳來爭奪的吵架聲,其中還夾雜著父母「慢一點啊!不要搶啦!」的責罵聲。如今鳳林街道已不復往昔,喧鬧的景象不再,鎮上也很少看到孩童了。比起從前,戴校長某天夜裡忽然驚覺:「鳳林靜得可怕」。

講起童年在鳳林的生活,趣事一籮筐,吳主委與戴校長又展開笑顏。聊到,鄉下地方總有無數的冒險場域,而學校附近的小溪,就是最佳玩樂天堂。他們總趁著下課休息時間成群結隊的偷偷潛入這個避暑勝地,清涼的溪水沖走熱意也不自覺沖走他們的時間觀,等到察覺鐘聲跑回教室時,早就已經開始上課,遲到受罰在所難免。但級任老師嚴厲歸嚴厲,還是很愛護他們這群學生;修理後,即便家就住在戴校長隔壁,也不會通知他的家長。戴校長笑笑的說:「因為老師知道,告訴爸媽,我們這群小孩一定還會再被痛打一頓,算加重刑罰。」講述這些故事的同時,戴校長臉上露出了頑皮的表情,彷彿回到小學四年級的那年夏天。

鳳林鎮文化氣息濃厚,絕大部分功勞來自這群退休後義務工作的公教人士;他們無私的付出,不僅不領薪,甚至有時還會自掏腰包,貼點小錢,而他們豐富的生命故事、生活體驗,是前來鳳林鎮遊玩旅客的另一項收穫。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相片、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蔡宜靜)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Subscribe to RSS Feed Follow me on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