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台九線南下,轉中正路,進入鳳林鎮市區。往前騎一小段,就會在右手邊看到市區唯一一間7-11統一超商。「到了嗎?我家是135號,再往前走一點就會看到。我把門打開了。」劉理事長在電話中交代著。看了看門牌,嗯,7-11是143號。兩三步走到劉理事長家門口,往裡探望,沒看到半個人;正猶豫是否要出聲時,輕輕清了一下喉嚨,內中馬上傳來劉理事長的聲音:「請進!」人隨即伴著疾迅的腳步聲出現。鳳林文史工作協會的理事長,劉青松先生。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
「我從小就出生在鳳林,」理事長說:「初中、高中階段就到花蓮市區求學了;接下來的求學或是服役,包括在外工作,離開鳳林前後大概有十五年的時間。我父親往生後我才回到鳳林。」劉理事長在民國六十八年回到鳳林;十一月,進入鳳林鎮公所做職務代理人的工作。隔年參加基層公務人員考試,一試就上;七十年三月分發,仍然留在鳳林鎮公所服務。中間七十三年到七十五年短暫離開兩年的時間,之後一樣回到鳳林鎮公所,直到民國九十八年九月退休為止。「全部算起來這樣一個正式的公務員生涯,前後有二十九年的時間。」
當在公部門的時候,劉理事長經歷過相當多的職務,「雖然我考試考的是基層的村里幹事,但我從來沒有擔任一天的村里幹事,一直被留在公所內部,擔任行政、管理的工作。」比如在建設課時,負責基本的行政工作,包括:工程的發包、管理,經費預算的管理,以及都市計劃的管理……等等。「接下來民國七十九年,我很年輕的時候,就擔任公所的秘書了;就是所謂的主任秘書。因為人員編制跟鄉鎮人口數的問題,花蓮縣來講,只有花蓮市、吉安、玉里有主任秘書,其它小鄉鎮都是秘書。」
「七十九年擔任秘書,到了八十三年的兵役課長、九十年擔任社會課長,九十一年又回鍋擔任秘書的工作,一直到我退休。」劉理事長說,他的公務生涯活得很精彩,也活得很愉快。「我在基層服務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除了應酬太多、菸也抽得太多,讓我太太比較煩惱以外;很幸運的是,我從來沒有因為公事上司法機關去。」有時在網路上查詢鳳林出身的一些地方政治人物,很尷尬地,確實會找到一些他們被提起告訴的文字記錄。理事長說,公正不阿的性格,是最讓他太太安心、也最讓他自傲的地方。
這三十幾年當中,鳳林的人口急遽減少,「從原本的兩萬五千人,到六十八年我從外地回來還有兩萬人口,一直到我退休,剩下一萬兩千人。」理事長語重心長地說,他在這個過程裡,看到鳳林歷盡滄桑的改變,包括:人口結構、商業環境、就業環境;「整個型態,包括就業:農業、工商業等等,從一個繁華的小鎮,變成一個寂靜的小鎮。」民國九十一年劉理事長擔任鎮公所秘書時,當時新就任的林庭光林鎮長──「就是現在縣政府客家處的處長」──問了劉理事長一句話:「『鳳林要往哪裡走?』」理事長說:「我回答他:『鳳林在花蓮縣十三個鄉鎮中,是最沒有自然資源、也最沒有農業資源的鄉鎮;你只有走鳳林一個傳統的、既有的人文環境,把鳳林原來的人文環境、人文景觀,一些資源,把它抓回來。』」
「所以從民國九十一年開始,我們從客家文物館的開館、校長夢工廠的成立,等等,推動鳳林人文環境的一個變化,讓鳳林重新取得一個新的生命。」在這樣的理念下,鳳林文史工作協會跟著應運而生;而劉理事長從公所退下來之後,也從前理事長廖高仁先生的手中,肩過協會理事長的擔子。問到接下來,理事長打算朝哪些方向做努力?「第一個,希望我現在的工作能夠獲得更多的迴響,特別是在地的、一些六十歲以下、有執行力的夥伴能夠投入;第二個,希望居民之間,能夠產生共識,但也靜待各公私部門去推動。」
很多事要做,該做的事有許多都還停留在理想的階段,而通往理想的路上滿是由各種現實交織滿佈的荊棘。在更多人投入砍除障礙的行列之前,劉理事長會帶著現有的人才在荒野裡行走,無論快慢,闢出一條通往理想的道路。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