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6月 2012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相片、文字】鳳凰52莊園、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陳旭援)

要走進鳳凰52民宿,會經過鳳林鎮內許多穿梭在田野與樹林間的小徑;在微風的帶領下,你會看見一片大庭園,周邊圍繞著一棵棵的大樹,地面讓盎然綠草覆蓋着。正中央斜頂式建築的右方有一座游泳池,泳池後方還有一棟漆上了白色油漆的小木屋。泳池上頭不時飄下了一兩片葉,增添了些許詩意。如果你嚮往大自然,喜愛在屋外陽台上看本書,那你不會想錯過那一座面對小水潭的綠建築,讓人宛如身處森林中的完美棲身之地。


走入民宿中,老闆與老闆娘滿臉笑容,極為親切地在挑高的大廳中迎接著訪客。

民宿經營起源
祖先遷居來鳳林至陳老闆夫婦,已經是第四代了。老闆的祖父曾經是鳳林第二屆的鎮長,老闆娘祖父亦是鳳林鎮上的大地主;夫妻兩人皆是土生土長的鳳林人,自小便是親梅竹馬。老闆陳仁勇在退役之後投入務農的工作,曾經種過甘蔗,當初地方有收購蠶田的政策時,也種過桑樹養蠶。但是務農看天吃飯,時常血本無歸,光是買機器成本就回不來了;於是三年後,老闆決定轉戰公務人員。


(相片提供/鳳凰52莊園

民國八十二年,陳仁勇先生及其太太決定蓋一間自己住的房子,便開始自己設計、買材料,再請人來蓋。陳太太靠著好手藝在這間屋子裡做起餐館,就是在鳳林鎮上小有名氣的「一品香食堂」。夫妻兩人感情甚好,陳老闆下班或休息時就回餐館端盤子,幫忙妻子餐廳中的生意。老闆娘打趣地說:「現在只要聽到辦桌,他就驚死囉!」。老闆娘笑眯眯地解說道,後來會變成民宿,是因為當時常有客人喝酒,總覺得酒後開車很不好,想到自己家裡有多的房間,便空出房間做起民宿了。至八十三年,在台灣觀光產業尚未發達,亦沒有建立民宿等相關法令之前,陳老闆夫婦便開始經營起了「鳳凰52民宿」。那時老一輩的總是笑他們夫妻倆,「人家除草,我們種草;人家清石頭,我們撿石頭」。

夫妻共識 帶動鳳林經濟
老闆娘笑着說:「做生意不與同業相妒嫉,是我們夫妻的共識;和氣生財,客人留住了,大家才有生意做。」 一開始老闆夫婦有幫客人代購食材或日用品的服務,但後來想想,應該要讓客人去看看、去體驗這個小鎮,介紹客人去逛逛在地的傳統市場。而每當民宿房間不夠了,老闆娘也會很樂意主動將旅客介紹、安排至鎮上的其他民宿,老闆娘開心地說:「這樣大家都有錢賺啊!啊我們就蓋雞婆啦!客人留住了吼!大家都有錢賺!」夫妻倆親切隨和,秉持着不相妒嫉的信念,靠著自己的力量,帶動了周圍商家的買氣;所以在鳳林鎮,商家遇見鳳凰52的老闆總是笑眯眯的,而老闆和其他民宿業者間的相處也都很融洽。

民宿的困境與轉變
客家人較為樸實,不太懂得自我推銷;相較於現今台灣民宿的商業化,的確會遇到一些難題。現在的旅客住民宿,常會希望以便宜的價格,擁有五星級飯店的服務;但是民宿應該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提供一個空間、場地或物品,然後讓旅客自己去欣賞、享受,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最近台灣各地的民宿,除了自己的民宿的特色之外,也漸漸地有「以打工換食宿」的風潮,而陳老闆與老闆娘也注意到了。夫妻倆與子女們討論,他們相信換工的確會是很好的辦法,尤其像是鳳凰52這樣經營多年的民宿,除了本身鳳林在地的特色之外,應當加入一些新的元素;而來此地打工換食宿的年輕人或新朋友,可以讓民宿有不一樣的火花,也會使民宿更進步,亦能更瞭解現今旅客們的需求與喜好。

而若問起老闆,對於現在越來越多的民宿有什麼樣的建議與看法時,陳老闆邊笑邊語重心長地說:「別把退休金拿來做民宿,不能當作退休後的投資;除非很有錢,不然穩死的啦!」 老闆說,雖然現在民宿越來越多,但民宿真的不好做。除了要發展自己的特色,也要與地方特色作結合;現在時常有人將自己的養老金都投下去做民宿,但遇到的問題會很多,不論是經費、管理、或是颱風等等,花費總是比原本想的還要多。若把終身積蓄都投下去,最後卻血本無歸,便連養老的積蓄都沒有了;所以在做這個行業前,真的是要深思熟慮過才行。

陳仁勇夫婦秉持著自己的信念,在尚無他人有這樣的遠見時便做起了民宿。當時的陳仁勇先生,靠著自己的雙手,整理庭園,搬起石頭,自己造景;夫妻倆並不是以此當作維生的工具,而是在做一件他們喜愛的事情。他們喜愛這個城鎮,這片土地,他們珍惜客人與自己間,有趣的或美好的回憶。做民宿對夫妻來說,是一種生活態度,與來來往往的旅客互相認識學習,豐富自己的人生。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相片、文字】鳳凰52莊園、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陳旭援)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Subscribe to RSS Feed Follow me on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