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蓮縣政府工務處 鄧明星副處長)
客家人很善良、勤儉,不排外、包容性強,待人祥和親切。而鳳林鎮大多便是由這樣的一群人所組成的。在現今台灣走向國際、發展觀光的趨勢下,這花蓮縣上的客家莊,如何突破困境繼續發揚客家文化,便是一重大課題了。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相片、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陳旭援)
在花蓮鳳林這小城鎮上,大多是早期遷居而來的客家人。早期客家人日子不好過,務農辛苦,必須看天吃飯,收入不穩定,重視教育的客家人也就鼓勵自己的孩子們繼續讀書;但較為貧窮的生活,使得他們必須選讀不需支付學費的師專學校。也因如此,鳳林鎮上出了許多的公教職員,於四十三年出生於鳳林的花蓮縣政府建設處副處長鄧明星先生也不例外。副處長的父親在七歲時,因民國二十四年的苗栗大地震,隨著長輩們從三灣遷居到鳳林,家族在鎮上至今也已約八十載了。副處長的祖父是佃農,父親則在高等科畢業後便當了老師,妹妹也從事教職的工作;而從事公職的副處長,除了縣政府的工作之外,也致力於推廣、傳承鳳林的客家文化。
經濟價值與過去客家文化的延續
早期鳳林的產業,靠著樟腦、煙業及後來的經濟作物,鎮上的景氣一度十分繁榮;但因後來的休耕政策及全台人口老化的趨勢,現在已經很少人在務農了。而隨著台灣經濟走向的多元與轉變,鳳林也漸漸地將重心移至在地文化的推動,著重在人文、產業及環境營造,促進鳳林觀光產業。除了鳳林充滿客家氣息的環境營造、口耳相傳的在地名產──花生與剝皮辣椒、當地的校長博物館等等之外,鄧副處長更積極地推廣客家文化節;不但每年都有收冬戲的演出,還有兒時才有的「蚊子電影院」,也就是在戶外放映電影,讓大家聚集在一起,一同欣賞電影。
而對於客家文化的傳承,與客家傳統文化最直接相關的「食的文化」,更是不容忽視的。其實在早期的鳳林鎮,真正的傳統產業,是客家人的冬菜製作,例如蘿蔔乾,高麗菜乾,鹹菜,豆子乾,福菜,胡瓜乾。副處長帶著懷念與熱情說道:「文化是一種生活,食的文化,是生活的文化。食的過程,蘊含著更多的意境。」。副處長憶起童年,幸福的神情洋溢於臉上,分享着那段美好的回憶。當時每逢過年期間,家家戶戶外頭搭起架子,上頭掛著酸菜;地上則是晒着蘿蔔乾,一大片一大片的,看得到,聞得到。各家的孩子們會隨著大人,在沒有火車行駛的鐵軌上,用自己的雙腳,踩著酸菜,一同參與製作;大人們對此獻出熱情,孩子們也玩得不亦樂乎。每逢過年過節,鎮內總是一片和樂,但是現在的鳳林鎮,已經很少看到那樣的景象;而副處長努力想要推廣的,便是這樣的過往,以及真正的客家文化。
要推廣傳統文化,硬體設施是一種方法,但卻不是根本之道。鳳林鎮在地的老長輩們,其實每年都還是會在過年製作冬菜;不過可惜的是,只有侷限在自家的製作。副處長對此也提出了解決之道:其實地方政府可以提供一個收購平台,將製作好的冬菜及客家食品收購而後賣出。舉例來說,老蘿蔔是越放越值錢,年份越久,價值也就越高,經濟面是看得到的。現在製作過程都只有長輩知道,成品也都只有自己吃,也就不會有經濟價值。其實冬菜的製作食材都是休耕的剩餘品,如果政府幫助做產銷,這樣一來,民眾晒製的意願便會提高;不但在家的老長輩們有事情可以做,亦可帶動鎮上的經濟,手工無添加任何東西的傳統口味,也一定會比工廠加工過的來得健康美味。而且除了食品的文化,以推廣觀光產業的層面來看,亦可讓旅客們親自參與在地的冬菜製作,體驗傳統的晒製過程;最重要的是,客家傳統的文化會因此而被保存下來,傳承下去。
鳳林有許多在地名產,祭孔、劍瑛大橋紀念活動、校長入籍等教育性文化、收冬戲,若可以成功地結合「食的文化」,那便可以看見嶄新又懷舊的鳳林。不單只用博物館看文化,重點在於,你要怎麼保存它,讓大家認識它、珍視它、推廣它、傳承它,與大家分享鳳林的美。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相片、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陳旭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