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個人,白天是鎮代表會的主席,晚上是收購、批發檳榔到全台各地直忙到半夜的老闆。彎進鳳林鎮大同街,停下車,在一棟不甚顯眼的建物前駐足、觀望;經由旁人的提點,才確認這是此行的目的地,鳳林鎮代表會。走上二樓,進到代表會主席辦公室,沙發上坐著的一位代表正要離開,辦公桌前的主席一面抽著菸、一面翻閱看來像是公文的文件。這是鳳林公車檳榔攤的老闆(事實上檳榔攤只是他事業的極小部分)、鳳林鎮代表會的主席,林建平先生。
「我從年輕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不喜歡都市、喜歡鄉下,所以就一直留在鳳林。」林主席說。像他這樣年紀的人,在鳳林其實非常地少;因為鳳林本身幾乎沒有任何產業,大部分同輩的人為了找尋更好的工作機會,都到城市去了。「鳳林人口最盛的時候有三萬多人──在我二十幾歲的時候──三十年這樣下來,有戶籍的只有一萬一千人。整個人口數驟降了三倍。」
至於在經歷鳳林鎮的起落之前,林主席的家族是如何來到此處落地生根呢?主席提到,他的父親出身相當特別:「我的父親是外省人,從福建那邊過來。」一方面不會講國語,二方面也不屬於跟著國民黨撤退來台的人,「但嚴格來說,我還是屬於外省第二代。」主席笑著,繼續說:「他(主席的父親)在大陸淪陷的前一年,因為我舅公的關係,就跟著一起過來;但比較辛苦的一點是,他是自己一個人過來的,我的伯父、叔叔都留在大陸。」「一開始他跟著我的舅公、嬸婆先到台東;國小畢業後本來想繼續唸師專,但畢竟因為不是自己的父母,就出去工作,做學徒。做了學徒之後,才來到鳳林,認識我媽媽。」
「我自己從高中畢業之後,因為家裡的經濟狀況也不是很好,就沒有再往更高的學歷去走;在地方上學一點手工藝,換了很多工作,但一直是住在鳳林。」第一次投入選舉,是主席四十幾歲,民國九十年的事情。「但在我三十幾歲的當時,經濟各方面都是 OK 的,就有想,要出來為鳳林做一點事情。但我沒有公務員資格,(投入政治的)一個管道,就是透過選舉。」只是當時主席因為家人的反對,便暫時放棄了這個念頭。過了幾年,仍然在朋友一次、兩次、三次的刺激之下,投身選舉。「(我的)個性就是這樣,激不得;所以我會出來選舉,嚴格上來講,就是被激出來的。」主席笑著說。
在沒有當上代表之前,即使想關心地方,但自己不在那個位置上,說出來的話別人也聽不進去。「但是當你有這個職務的時候,會改變你關心的角度、高度;再加上百姓對你的支持跟信賴,讓我們可以做更多一點的事情。以一個代表會主席,他在整體的政府部門來說職位是不高;但是只要你有心,在這個職位上你也可以發揮得很好。」主席說。
「除了公部門之外,我個人的事業是做檳榔的大批發,以我們的工作性質來講會比較忙一點;」主席接著說:「因為我們工作的時間不像一般上下班那樣固定,我們一忙──盛產期的時候(一年中的檳榔採收期有七個月到八個月)──要忙到凌晨三、四點,有時候我們一天工作時間會到十八個小時:要尋找客人需要的級數的檳榔,請社區的媽媽們一顆顆把檳榔摘下來,再交給師父去處理;另外每個星期有兩天,要把檳榔運送到全省去。但檳榔季一結束以後,我們一年大概有四個月到五個月是休息的。忙的時候很忙,輕鬆的時候也比較輕鬆。也好啦,」主席說:「這樣也比較符合我的個性。」
和健談的主席一聊,匆匆兩個小時就過去了。從上述他個人主要的經歷、代表會的選舉,聊到自身的事業;還有進到現在這個階段前,他如何為家庭生活的穩定、鳳林的走向,配合鳳林產業結構變遷的脈動去調整自己的工作;以及鳳林現在正在做,未來進一步要做的各項政策與措施。結束時,主席內省而謹慎地說:「其實,身為民意代表,這些政策意見什麼的應該是行政部門的來講,不應該由我來說;」但他也開心地提到:「自從當了主席之後,我很久沒有跟人講過這麼多話了。」在日常生活中,或許因為忙碌、因為身分的關係,難得有人靜下來一段時間聽主席說這麼多話;但時時傾聽鳳林鎮民,總想著鳳林如何能更好、更進步,甚至不惜為地方建設的延宕向立法委員嗆聲的他,是這個民風純樸保守的小鎮裡不可或缺的、一顆為鳳林注入活力的燦爛火紅的心臟。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蔡宜靜)
「我從年輕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不喜歡都市、喜歡鄉下,所以就一直留在鳳林。」林主席說。像他這樣年紀的人,在鳳林其實非常地少;因為鳳林本身幾乎沒有任何產業,大部分同輩的人為了找尋更好的工作機會,都到城市去了。「鳳林人口最盛的時候有三萬多人──在我二十幾歲的時候──三十年這樣下來,有戶籍的只有一萬一千人。整個人口數驟降了三倍。」
至於在經歷鳳林鎮的起落之前,林主席的家族是如何來到此處落地生根呢?主席提到,他的父親出身相當特別:「我的父親是外省人,從福建那邊過來。」一方面不會講國語,二方面也不屬於跟著國民黨撤退來台的人,「但嚴格來說,我還是屬於外省第二代。」主席笑著,繼續說:「他(主席的父親)在大陸淪陷的前一年,因為我舅公的關係,就跟著一起過來;但比較辛苦的一點是,他是自己一個人過來的,我的伯父、叔叔都留在大陸。」「一開始他跟著我的舅公、嬸婆先到台東;國小畢業後本來想繼續唸師專,但畢竟因為不是自己的父母,就出去工作,做學徒。做了學徒之後,才來到鳳林,認識我媽媽。」
「我自己從高中畢業之後,因為家裡的經濟狀況也不是很好,就沒有再往更高的學歷去走;在地方上學一點手工藝,換了很多工作,但一直是住在鳳林。」第一次投入選舉,是主席四十幾歲,民國九十年的事情。「但在我三十幾歲的當時,經濟各方面都是 OK 的,就有想,要出來為鳳林做一點事情。但我沒有公務員資格,(投入政治的)一個管道,就是透過選舉。」只是當時主席因為家人的反對,便暫時放棄了這個念頭。過了幾年,仍然在朋友一次、兩次、三次的刺激之下,投身選舉。「(我的)個性就是這樣,激不得;所以我會出來選舉,嚴格上來講,就是被激出來的。」主席笑著說。
在沒有當上代表之前,即使想關心地方,但自己不在那個位置上,說出來的話別人也聽不進去。「但是當你有這個職務的時候,會改變你關心的角度、高度;再加上百姓對你的支持跟信賴,讓我們可以做更多一點的事情。以一個代表會主席,他在整體的政府部門來說職位是不高;但是只要你有心,在這個職位上你也可以發揮得很好。」主席說。
「除了公部門之外,我個人的事業是做檳榔的大批發,以我們的工作性質來講會比較忙一點;」主席接著說:「因為我們工作的時間不像一般上下班那樣固定,我們一忙──盛產期的時候(一年中的檳榔採收期有七個月到八個月)──要忙到凌晨三、四點,有時候我們一天工作時間會到十八個小時:要尋找客人需要的級數的檳榔,請社區的媽媽們一顆顆把檳榔摘下來,再交給師父去處理;另外每個星期有兩天,要把檳榔運送到全省去。但檳榔季一結束以後,我們一年大概有四個月到五個月是休息的。忙的時候很忙,輕鬆的時候也比較輕鬆。也好啦,」主席說:「這樣也比較符合我的個性。」
和健談的主席一聊,匆匆兩個小時就過去了。從上述他個人主要的經歷、代表會的選舉,聊到自身的事業;還有進到現在這個階段前,他如何為家庭生活的穩定、鳳林的走向,配合鳳林產業結構變遷的脈動去調整自己的工作;以及鳳林現在正在做,未來進一步要做的各項政策與措施。結束時,主席內省而謹慎地說:「其實,身為民意代表,這些政策意見什麼的應該是行政部門的來講,不應該由我來說;」但他也開心地提到:「自從當了主席之後,我很久沒有跟人講過這麼多話了。」在日常生活中,或許因為忙碌、因為身分的關係,難得有人靜下來一段時間聽主席說這麼多話;但時時傾聽鳳林鎮民,總想著鳳林如何能更好、更進步,甚至不惜為地方建設的延宕向立法委員嗆聲的他,是這個民風純樸保守的小鎮裡不可或缺的、一顆為鳳林注入活力的燦爛火紅的心臟。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蔡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