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鳳林火車站出來,直走左邊有一家名產店,問她校長家怎麼走,她會告訴妳。大概走八十三步……啊百步以內一定會到啦!」上午到達鳳林照著廖高仁校長的指示走,還不死心的偷偷計算著步伐,疑惑的向名產店老闆娘問了路,果然,在百步之內抵達校長家。鐵門後探出身影的廖校長,有健朗穩重的體態、中氣十足的語調,誰能猜出他已退休許久,將邁入耄耋之年。

苗栗出生的廖校長於民國三十五年搬來鳳林。對鳳林乃至於花蓮的歷史文化瞭若指掌,豐富的故事似乎在為我們一一重建鳳林過往的風貌。他解釋,鳳林早期因灌溉不易,從壽豐溪到馬太鞍溪之間幾乎沒有人煙,之後日本人來台才漸漸開發鳳林,當地至今還留有日本移民村,而廖校長無意間取得的航照圖也顯示,日據時期鳳林北林里有小型起降機場,現今遺址附近的水泥壓路機可以見證。另外廖校長還說,民國二十二年他出生時花東公路剛蓋好,當時分隔壽豐與鳳林的知亞干溪上還沒有橋梁,直到日人來台才蓋單向的鳳林橋,後來台灣人又擴建為雙向通行。廖校長笑說那座橋一半是日式的一半是台式的。對於日本統治台灣的那段歲月,廖校長總是能以客觀的心態來面對,只是談到日人遺留下的建築多數已遭破壞的情況,他感慨的表示:「對於古蹟,不管你喜不喜歡,要留給喜歡的人啊!」

因為對於過往歷史的了解,也因為身為鳳林人的使命感,廖校長積極投身在地文化志工行列。民國八十八年自北埔國小退休後組成文化志工,成立文史工作坊,陸續推動成立鳳林圖書館、客家文物館與校長夢工廠等,並號召二十位退休的朋友輪班負責開閉館與導覽工作,廖校長自豪的說:「圖書館最初夜間也開放,後來人力的關係夜間服務關閉,但除了春節期間以外沒休館日,客家文物館、校長夢工廠也一樣。」說到成立夢工廠的源由,廖校長說明主要目的是想重新整修日治時期的鳳林支廳長官舍,也就是後來鳳林國中第一屆校長張七郎的宿舍。但修繕需要有名目,恰巧當時政府推動地方文化館計畫,目標為凸顯地方特色與閒置空間再利用,而鳳林特色就是校長多,規劃時已有八十幾位校長。校長夢工廠就在廖高仁校長與一群有心推動鳳林文化的人士,努力奔走文建會和文化局之下成立了。校長夢工廠最初設想過許多名字,例如:校長之家。廖校長笑說:「這不就跟流浪狗之家同級了嗎?怎麼吸引大家來參觀啊?」最後定名為校長夢工廠,既有詩意,又可給大眾許多想像空間。

平時就喜歡走訪鳳林及花蓮各個角落的廖校長,每到一個地方參觀最愛看當地的產業與地形,因為種什麼、吃什麼就有什麼文化。同時他也認為古蹟不能只看一次,並且要懂得發現,因此導覽的工作很重要,導覽人員要懂結合各方面的知識,才能帶領遊客深度了解歷史文化,而親自調查是基本功。廖校長在許多田野留有足跡,他研究過花蓮的神社,其中他覺得玉里神社最有機會修復。他也調查過鳳林二十三座土地廟,將其全部拍照建檔並記錄每一座廟宇的傳說。另外他還說到客家信仰石頭廟,因為石頭是堅毅的象徵,符合客家精神。身為客家一份子的廖校長,對於客家事物相當熟悉,客家古訓:「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是廖校長一直掛在嘴邊的錦句,也是他身為客家人的驕傲。連植物染工坊的命名靈感都是取自客家情歌「一條花手巾」,歌詞雖質樸,意境卻傳神。
採訪結束後,廖校長前往校長夢工廠擔任志工,適逢連假有不少遊客,只看他精神奕奕向眼前的參觀者解說,還不時從口袋裡變出玻璃彈珠來哄小朋友,絲毫不顯疲態。當了十三年志工也在今年獲頒志工模範的廖校長,下一步計畫是出書,為導覽人員或前來鳳林深度旅遊的訪客寫出鳳林的文化歷史。選擇了充實又有意義的退休生活,校長手邊還有許許多多的目標等待完成。

告別校長後,慢慢步行至車站,腦海隱約響起校長悠悠的歌聲,唱著:「哥哥送妹一條花手巾,去年用到今,白天擦汗夜洗身。給妹妹疼到心,手巾上面繡著七個字,千秋萬古不忘情 。」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相片、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蔡宜靜)
苗栗出生的廖校長於民國三十五年搬來鳳林。對鳳林乃至於花蓮的歷史文化瞭若指掌,豐富的故事似乎在為我們一一重建鳳林過往的風貌。他解釋,鳳林早期因灌溉不易,從壽豐溪到馬太鞍溪之間幾乎沒有人煙,之後日本人來台才漸漸開發鳳林,當地至今還留有日本移民村,而廖校長無意間取得的航照圖也顯示,日據時期鳳林北林里有小型起降機場,現今遺址附近的水泥壓路機可以見證。另外廖校長還說,民國二十二年他出生時花東公路剛蓋好,當時分隔壽豐與鳳林的知亞干溪上還沒有橋梁,直到日人來台才蓋單向的鳳林橋,後來台灣人又擴建為雙向通行。廖校長笑說那座橋一半是日式的一半是台式的。對於日本統治台灣的那段歲月,廖校長總是能以客觀的心態來面對,只是談到日人遺留下的建築多數已遭破壞的情況,他感慨的表示:「對於古蹟,不管你喜不喜歡,要留給喜歡的人啊!」

因為對於過往歷史的了解,也因為身為鳳林人的使命感,廖校長積極投身在地文化志工行列。民國八十八年自北埔國小退休後組成文化志工,成立文史工作坊,陸續推動成立鳳林圖書館、客家文物館與校長夢工廠等,並號召二十位退休的朋友輪班負責開閉館與導覽工作,廖校長自豪的說:「圖書館最初夜間也開放,後來人力的關係夜間服務關閉,但除了春節期間以外沒休館日,客家文物館、校長夢工廠也一樣。」說到成立夢工廠的源由,廖校長說明主要目的是想重新整修日治時期的鳳林支廳長官舍,也就是後來鳳林國中第一屆校長張七郎的宿舍。但修繕需要有名目,恰巧當時政府推動地方文化館計畫,目標為凸顯地方特色與閒置空間再利用,而鳳林特色就是校長多,規劃時已有八十幾位校長。校長夢工廠就在廖高仁校長與一群有心推動鳳林文化的人士,努力奔走文建會和文化局之下成立了。校長夢工廠最初設想過許多名字,例如:校長之家。廖校長笑說:「這不就跟流浪狗之家同級了嗎?怎麼吸引大家來參觀啊?」最後定名為校長夢工廠,既有詩意,又可給大眾許多想像空間。

平時就喜歡走訪鳳林及花蓮各個角落的廖校長,每到一個地方參觀最愛看當地的產業與地形,因為種什麼、吃什麼就有什麼文化。同時他也認為古蹟不能只看一次,並且要懂得發現,因此導覽的工作很重要,導覽人員要懂結合各方面的知識,才能帶領遊客深度了解歷史文化,而親自調查是基本功。廖校長在許多田野留有足跡,他研究過花蓮的神社,其中他覺得玉里神社最有機會修復。他也調查過鳳林二十三座土地廟,將其全部拍照建檔並記錄每一座廟宇的傳說。另外他還說到客家信仰石頭廟,因為石頭是堅毅的象徵,符合客家精神。身為客家一份子的廖校長,對於客家事物相當熟悉,客家古訓:「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是廖校長一直掛在嘴邊的錦句,也是他身為客家人的驕傲。連植物染工坊的命名靈感都是取自客家情歌「一條花手巾」,歌詞雖質樸,意境卻傳神。
採訪結束後,廖校長前往校長夢工廠擔任志工,適逢連假有不少遊客,只看他精神奕奕向眼前的參觀者解說,還不時從口袋裡變出玻璃彈珠來哄小朋友,絲毫不顯疲態。當了十三年志工也在今年獲頒志工模範的廖校長,下一步計畫是出書,為導覽人員或前來鳳林深度旅遊的訪客寫出鳳林的文化歷史。選擇了充實又有意義的退休生活,校長手邊還有許許多多的目標等待完成。

告別校長後,慢慢步行至車站,腦海隱約響起校長悠悠的歌聲,唱著:「哥哥送妹一條花手巾,去年用到今,白天擦汗夜洗身。給妹妹疼到心,手巾上面繡著七個字,千秋萬古不忘情 。」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相片、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蔡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