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好花生 劉秀霞女士)
悠閒午後,散步到鳳林客家文物館對面,或許你還需要睜大眼睛,才能發現它——不如一般所想、反而更像住家的店面,門口掛著樸素卻不失設計感的招牌,在安靜的鎮上襯托出一股古早味,「美好花生」四字便落於眼前。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相片、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蔡依潔)
花生,是花蓮鳳林的特色產業,可以飯後配酒吃、客人來時請他吃、沒事做時自己吃,看似平凡,卻為生活增添許多滋味。而「美好花生」背後的故事,就充滿了濃濃的「花生味」。從一個小小的意外開始,因著一位樸實、不輕言放棄的女性,在小鎮訴說至今。
從前從前
走入店面,迎接你的是一杯暖茶和一盤正宗美好花生;你會發現你不是的客人,而是鍾媽媽的朋友。在閒聊的氣氛下,鍾媽媽──也就是劉秀霞女士──開始說起關於她和花生的故事。
民國九十二年台灣加入WTO,一連串的農業改革政策,使鳳林地區的農地大量休耕,隨之而來的是鄉村的沒落。當時鍾媽媽開始嘗試與當地的婦女朋友一起炒花生,一方面想要幫助農業轉型,一方面則想進行社區營造。正好當年文化局推動「一鄉一特產」的文化產業活動,婦女們於是帶著親手製做的花生,參加了舉辦於台九線的活動,沒想到意外獲得好成績。雖然活動過後,因為種種因素,許多婦女朋友無法繼續一起參與,但鍾媽媽認為「花生」是個很好的產業發展發向,在鳳林,家家戶戶幾乎都會種花生,花生不僅是飯後下酒菜,也可以榨油做為經濟來源。因此,鍾媽媽開始一個人挑起花生事業,使「鍾媽媽手工炒花生」的名號傳播開來。
「美好」的起步
「鍾媽媽手工炒花生」就是「美好花生」的前身,在那個時期,所有的花生製作幾乎都由鍾媽媽一手包辦──從種花生、剝花生、挑選、篩揀到翻炒悶燒──過程辛苦,卻不無聊;尤其是「剝花生」這個項目,鍾媽媽會邀請鳳林鎮上許多阿姨阿嬤一同參與。靠著剝花生這件事情,聯絡感情並找到生活另一種樂趣。鍾媽媽的花生就在親朋好友與大家口耳相傳下,向外建立起好口碑,也藉由在花蓮市區做生意的妹妹,設置另一個販賣平台。鍾媽媽的花生一直都是自產自銷,親自打理進出貨與包裝販賣,她尤其重視出貨與進貨之間的平衡,始終認為有多少訂單炒多少花生,交到顧客手中的花生才會是新鮮,而非放置許良久的。為了給客人最好的品質,鐘媽媽花生始終維持小巧的營運模式,並沒有發展為產業聯盟的打算。
美好花生另一個特色,是在產品包裝上的別具匠心。由於鍾媽媽相當注重環保,希望能帶入回收再利用的概念,因此早期盛裝花生的塑膠罐和玻璃罐都是二手的。鐘媽媽會先確認二手罐子的品質乾淨無汙染,再帶回家做二次清理和包裝。爲了行銷產品,鍾媽媽替花生罐們設計了專屬的美麗外觀,那是充滿濃濃客家味、象徵著農婦工作時所戴頭巾的小花布袋;袋子除了收納花生罐,也可作為小環保袋使用。鐘媽媽的用心,使二手罐子裡的平凡花生,搖身一變成了充滿了想法、具有獨一無二質感的「美好花生」。
民國九十九年,「鍾媽媽手工炒花生」正式改名為「美好花生」,一方面是想要建立明確的品牌名稱,另一方面也是兒子媳婦回鄉傳承的新開始。現在的美好花生有了新的製作分工模式,鍾媽媽不用再辛苦的一手包辦,但她還是時常替花布袋子設計新樣式,也會親自去檢查花生的製作過程,更致力於有機栽培農場,種植黃豆、南瓜、大白柚等。
美好花生的故事從鐘媽媽開始,在用心與堅持下延續至今,由新一代的年輕老闆接手的家鄉產業,將被注入更多嶄新、特別的思想理念。美好的故事不會結束,當你有一日散步至鳳林客家文物館對面,會發現靜靜等待你的,正是散發著溫暖香氣的「美好花生」。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相片、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蔡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