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6月 2012

明明知道以貌取人不客觀、明明知道問女人年齡是大忌,好奇心最終還是戰勝了應有的禮貌。因為,時間在鳳林行走的速率似乎跟我們一般認知的不同;又或者,鳳林有特殊的魔力,讓人活到了某個年紀便不再變化,而眼前三位舞蹈班的成員就是最佳見證。直到她們娓娓訴說著往昔的故事,才發現,原來她們已經走過了如此長的歲月。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蔡宜靜)


羅梅蘭女士於民國四十一年嫁來鳳林,先生在鎮公所上班,原先在家相夫教子的她,因為小孩陸續出生,先生的薪水已不夠支付家裡的開銷,羅奶奶開始到外頭打零工,舉凡工地裡的拌水泥、堆砂石到菸葉的採收、整理,她都做過,堅韌的維持家計、陪伴孩子成長。問現在獨居的她會不會寂寞,她笑著說:「不會啦!朋友多、活動也多啊!」像是要印證她說朋友多這件事,訪談期間,鄰居范來英女士和弟媳柯秀仁女士,不約而同前來串門子。

范奶奶年輕時曾在鳳林壽天宮附近經營小吃攤、賣肉羹麵。說起這個異鄉來的朋友,羅奶奶驕傲的說:「她那時的生意多好啊!還要排隊排很長耶!」後來,范奶奶短暫回台北一陣子再搬來鳳林定居,她笑說:「在鄉下住久了,回台北看到車那麼多,不敢走了。鳳林這裡人情味濃厚,鄰居都會彼此照顧、守望相助。」對於小鎮迷人的氛圍,羅奶奶也說,她的女婿在酒廠工作,一開始不太甘願調來鳳林;但在這工作一年多之後,喜歡上小鎮悠閒純樸的氣息,反而不想再被調回去。柯奶奶則是在地人,以務農為生,訴說著過往的農耕歲月,凡事都要靠人工,沒有機器輔助,極為辛苦;而早期的農具,不要說現代的年輕人識得幾個、看過幾個,只怕連聽都沒聽過。柯奶奶也無奈的說,傳統農業的耕作方式,連她的孩子也不見得都懂。

一幕幕艱辛的往日時光,都成了見證鳳林發展的故事。一路勞心勞力的她們,漸漸學會享受清閒無憂的日子。羅奶奶表示,平常家裡就有朋友來聚會,若有人邀約也會跟著出遊,經常不在家。邁入銀髮階段的她們,開始了忙碌但愉快的嶄新生活。

說起鳳林對銀髮族的照顧,同樣參與老人會、婦女會等活動的她們,都讚不絕口,因為政府會請老師來教唱歌、跳舞、拉二胡、客家話等,讓她們有機會走出戶外,與其他居民交流。其中,關於進入舞蹈班的契機,羅奶奶說,她是五、六十歲時,在朋友的邀約與孩子的鼓勵下開始參加的。要論參與舞蹈班課程的積極程度,當屬柯奶奶最高了,不像羅奶奶與范奶奶家就在壽天宮隔壁,住在長橋里距離壽天宮約五公里遠的她,不辭路遠騎著機車來鎮中心上課,讓她不禁大嘆:「下課回家都十點多了。」但抱怨歸抱怨,對於跳舞,柯奶奶還是相當有成就感的。

除了認真參加舞蹈課程以外,配件她們也十分講究。柯奶奶興奮的表示:「我們道具很多喔!飄扇啦!雨傘啦!捧花啦!其他舞蹈班原本沒有裝飾他們的道具,看過我們的之後喔,他們也開始縫亮片啦!但還是沒有我們多。」這時,羅奶奶興致勃勃地拿出她們為舞蹈表演製作的道具,自豪的說:「我們的雨傘很漂亮耶!」范奶奶跟著得意的笑道:「看穿什麼衣服就配什麼雨傘,全部是自己設計。」舞蹈班成員將買回來的花傘、彩帶進行加工,一針一線縫上那些亮片、彩珠、流蘇,也縫上了她們對舞蹈的熱忱。還有,到大陸旅遊,買的不是一般的紀念品,而是能做為表演道具的花傘,范奶奶怕斷貨再也買不到,便豪氣的一口氣扛回一、二十把,只為了分享給舞蹈班的團員。說要替她們拍照時,原本害羞接受訪問的羅奶奶,拿起她們親手做的道具,專業的便擺起姿勢,完全無需指導。等到展示完,羅奶奶小心翼翼的將傘收回傘套裡收存,讓陪她們征戰無數舞台的花傘保持亮麗如新。

銀髮生活等同於寂寞、無趣?在鳳林,這樣的論點可能無法成立。她們開創了新的人生,她們積極參與社區的每項活動,她們的日子,充實而精采。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蔡宜靜)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Subscribe to RSS Feed Follow me on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