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10月 2012

箭瑛大橋與花蓮溪操槳的渡船人

今天鳳林有一場活動,一大早就有許多鳳林鄉親及一些知情的外地朋友,大家一起騎自行車遊箭瑛大橋,在這個秋高氣爽的季節裡,真是騎車出遊、跨騎鄉間小路的好時機。那徐徐清風在耳邊吹拂而去,招喚那寂靜大地甦醒起來,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輕鬆起來,隨著滾動的車輪,飛啊!飛啊!心情也飄啊飄起來了!!

只要是鳳林人都非常清楚箭瑛大橋的故事,1977 年 10 月 6 日,一群熱愛教育關心孩子受教權的老師們,不顧惡水激流,手牽手強渡花蓮溪,卻發生了悲劇,張箭與鄧玉瑛兩位老師不幸被激流吞噬,始有箭瑛大橋的興建。

或許大家不知道,在大橋興建過程中,相關的承包商與工程施工人員,幾乎都是鳳林人。如負責的包商包括:沈昌維、徐金松先生;工程是採沉箱式的施工法。因預算編製誇兩年度,故於 1979 年先行橋東半邊的興建工程,1980 年再發包施作西側部分,以及箭瑛路的道路工程,1981年完工通車。

記得是由當時的省主席林洋港先生主持通車典禮,並趁此盛事由老劉我製作相關簡報資料之文圖,由當時鎮長張乾倉先生報告,並獲同意辦理箭瑛產業道路的闢建,由山興通往壽豐鄉蕃薯寮的道路,終能順利通車,迄今卻因多次颱風災害變得柔腸寸斷,是始料未及之事。

早期大橋未興建時,渡溪除了枯水期,會有村民搭建的簡易竹橋及溪底便道以供通行,另於夏季豐水時節,會有一艘小型木製渡船,沿溪水兩側上下交互擺渡於兩側河岸。按即先覓妥河道較窄處,兩側均立有木樁,套繩索,可圈住渡船,先牽引渡船於一側上游處,待人或小車上船後,即搖槳往對岸下游滑去,俟到對岸後又重複前述動作;往上牽引,再向對岸筏去,如此一來一往,重複操作即可渡河囉!另偶而也會有簡易水泥製碼頭,作為操作基地,但以上均視河水流速或河道寬窄而定其操作方式。

箭瑛大橋的通車,也讓花蓮溪山興六階鼻河段,最後的操槳渡船人張續森先生,不得不離開了他熱愛的工作。

另外有人知道中興大橋新建通車後,消失的最後一位渡船人是誰嗎?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Subscribe to RSS Feed Follow me on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