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林國中前身即為鳳林初級中學,台灣光復伊始,地方仕紳張七郎醫師鑑於花蓮縣中區未有初級中學,以及鳳林皆為客家勤耕雨讀傳統子弟居多,苦無繼續就學之機會與場所,遂向國民政府初設之花蓮縣政府,爭取設立鳳林初級中學,始開啟鳳林子弟升學契機,衍生鳳林優良文風之肇始,進而創造鳳林特異於東部地區其他鄉鎮的人文環境,歷久而不衰,讓鳳林子第以身為鳳中人而傲!
尤其是早期的幾位校長,如彭凌雲先生(告訴大家一個鮮為人知訊息,彭校長的長公子已故的彭國華先生,就是前台灣非常著名的流行音樂人,也是飛碟唱片公司的董事長,更是當前演藝界長青樹張小燕小姐的第二任夫婿)。接續的曹宗信先生(卸任後,據悉曾任高雄縣政府教育局長)二人,乃最為關鍵的人物,該二人任職時兢兢業業,親力而為,眾人皆知當時鳳中有好多大陸撤退來台人士,或解甲的退伍軍人,擔任學校老師,其中也有好多鄉音極重者,也有英語發音怪異者,或是半路出家學非所長的各科任教師資,但是這些教職員戮力教學的精神,相信迄今仍永遠留在每一位鳳中人的深刻記憶中,永遠都無法抹滅。
而鳳中最重要的一個建築物「進德堂」記憶中就是那個時代的重要產物,據個人推測,當時鳳中的辦學績效是全縣首屈一指的,可說除了當時的省立花中初級部外(案當時尚未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花中設有初級部),全縣最優質的初級中學,進德堂的建築物,應可說是辦校績優的一項獎賞,他應該是 1960 年代初就啟用了,除了學校使用外,也提供鎮內各項大型活動或晚會使用(早期有很多文化工作隊,軍中各軍種的藝工隊下鄉於晚間表演。按是一種意識型態愛國教育的表演晚會)。是許多學子與鄉親成長過程中的記憶場域之一。
其實當時他是一棟大違建,它把當時的新生街活生生的截住了,隔離成東西段,也礙於當時的特殊環境與鳳中辦學績優的招牌,進德堂於焉一直矗立在那兒,猶記得當時進入鳳中大門,正朝著進德堂大門,中間為道路,而兩側則是設有矮圍籬,圍籬內種有斗柚樹,每年春天柚花花開時節,那香味真是沁人啊!!
那條中間的道路,也是我利用「穿腳法」單手握腳踏車車把練習騎車的地方,基本學會上路時,就會再進入操場繞圈,熟練後就能放膽騎上街頭,完成另一件兒時成長的紀錄了。
1968 年台灣實施九年國教,鳳中又步入另一個階段,除了學生人數增加外,老師也因前述之大陸籍老師相繼退休,因應增班突然增加許多年輕老師,當時國教後的首任校長是黃金楓先生,有天突發奇想,在進德堂前左右兩側,安置了各一隻水泥塑製的石獅子,每頭石獅子的底下基座前,個別題下「鳳毛麟角」及「中流砥柱」兩句令人覺得非常突兀的成語,其意似乎擷取其首字,寓意為「鳳中」之意吧!
而今舊的方型外觀的進德堂已拆除重建完成,原來的違章建築也藉變更都市計畫為學校用地(如前述為道路用地),合法使用,外觀也改為斜頂三角形外觀的建築,屋頂亦採用類似「大阪式菸樓」氣窗的樣式的構造,別有特色。
而那對水泥製的石獅子,卻轉變身分,成了學校大門口左右兩側的看門獅,物換風移,世事多變,又有誰人能預知未來又會如何變幻呢?
石獅!石獅!何時能重振雄風?鳳中!鳳中!又何時能再現往日風華?敲打鍵盤至此,想想這或許是我一生曾有過的一點遺憾吧!未能成為鳳中實體的一份子「鳳中校友」,不過老婆以及我那對兒女,都是他們的成員,也了卻我那丁點的遺憾了!
尤其是早期的幾位校長,如彭凌雲先生(告訴大家一個鮮為人知訊息,彭校長的長公子已故的彭國華先生,就是前台灣非常著名的流行音樂人,也是飛碟唱片公司的董事長,更是當前演藝界長青樹張小燕小姐的第二任夫婿)。接續的曹宗信先生(卸任後,據悉曾任高雄縣政府教育局長)二人,乃最為關鍵的人物,該二人任職時兢兢業業,親力而為,眾人皆知當時鳳中有好多大陸撤退來台人士,或解甲的退伍軍人,擔任學校老師,其中也有好多鄉音極重者,也有英語發音怪異者,或是半路出家學非所長的各科任教師資,但是這些教職員戮力教學的精神,相信迄今仍永遠留在每一位鳳中人的深刻記憶中,永遠都無法抹滅。
而鳳中最重要的一個建築物「進德堂」記憶中就是那個時代的重要產物,據個人推測,當時鳳中的辦學績效是全縣首屈一指的,可說除了當時的省立花中初級部外(案當時尚未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花中設有初級部),全縣最優質的初級中學,進德堂的建築物,應可說是辦校績優的一項獎賞,他應該是 1960 年代初就啟用了,除了學校使用外,也提供鎮內各項大型活動或晚會使用(早期有很多文化工作隊,軍中各軍種的藝工隊下鄉於晚間表演。按是一種意識型態愛國教育的表演晚會)。是許多學子與鄉親成長過程中的記憶場域之一。
其實當時他是一棟大違建,它把當時的新生街活生生的截住了,隔離成東西段,也礙於當時的特殊環境與鳳中辦學績優的招牌,進德堂於焉一直矗立在那兒,猶記得當時進入鳳中大門,正朝著進德堂大門,中間為道路,而兩側則是設有矮圍籬,圍籬內種有斗柚樹,每年春天柚花花開時節,那香味真是沁人啊!!
那條中間的道路,也是我利用「穿腳法」單手握腳踏車車把練習騎車的地方,基本學會上路時,就會再進入操場繞圈,熟練後就能放膽騎上街頭,完成另一件兒時成長的紀錄了。
1968 年台灣實施九年國教,鳳中又步入另一個階段,除了學生人數增加外,老師也因前述之大陸籍老師相繼退休,因應增班突然增加許多年輕老師,當時國教後的首任校長是黃金楓先生,有天突發奇想,在進德堂前左右兩側,安置了各一隻水泥塑製的石獅子,每頭石獅子的底下基座前,個別題下「鳳毛麟角」及「中流砥柱」兩句令人覺得非常突兀的成語,其意似乎擷取其首字,寓意為「鳳中」之意吧!
而今舊的方型外觀的進德堂已拆除重建完成,原來的違章建築也藉變更都市計畫為學校用地(如前述為道路用地),合法使用,外觀也改為斜頂三角形外觀的建築,屋頂亦採用類似「大阪式菸樓」氣窗的樣式的構造,別有特色。
而那對水泥製的石獅子,卻轉變身分,成了學校大門口左右兩側的看門獅,物換風移,世事多變,又有誰人能預知未來又會如何變幻呢?
石獅!石獅!何時能重振雄風?鳳中!鳳中!又何時能再現往日風華?敲打鍵盤至此,想想這或許是我一生曾有過的一點遺憾吧!未能成為鳳中實體的一份子「鳳中校友」,不過老婆以及我那對兒女,都是他們的成員,也了卻我那丁點的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