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12月 2012

”繁華一場夢”

連續 PO 出林田山的過往老編不知各位看官是否會看膩了,但還是要把它完整全盤敘述,道出屬於它的過往,並憧憬它未來的命運到底會是如何?就像人類生命「生老病苦死」 的歷程一樣,就請大家再耐心的瀏覽林田山系列的故事吧!

由前述自 1918 年日治時期完成之「林田山伐木初步計畫」伊始,接著成立「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展開採伐林木於鳳林平林(今之林榮)西面林田山林業事業區(前已提過伐木計畫亦配合「理番政策」)。接續 1939 年後,全部移轉至森坂地區,並往西深入中央山脈採伐林木;連續修築了全長 34 公里的高山鐵道,開啟森坂以迄 1980 年代林田山的繁華歲月。歷經三場祝融光顧,最後因國土保育及治山防洪政策而中止林木的採伐,林田山真的褪盡了繁華,未來是否真的會成為歷史走入盡頭呢?

就來說說它的繁華歲月吧!1939 年當採伐開始就同時建造伐木基地,同時興建傳統日式木造魚鱗板黑瓦房舍,由於全部都採用山區自產之高級檜木為建材,以高腳式(按係指屋舍基礎)建構,所以通風良好,極適合台灣潮濕副熱帶氣候,迄今將近 75 年仍保存良好(依老編個人的觀察,這批木造屋舍,如善加規劃利用,將是林田山再生契機之另一良方),這片日式屋舍恐是當今臺灣地區保存最完整日治時期建築的聚落,只可惜了 1954 完成的五棟(排)木造瓦房,此批房舍亦是因應 1950 年代起伐木作業鼎盛時期提供伐木工人及眷屬居住的(一個小秘密,這個建築基地相傳是墳場喔!);完成之時並由當時的王曉林廠長立牌命名為「康樂新村」,不幸在 2001 年毀於祝融之災(如上篇)。

除了房舍眷區外,其他功能性的建築亦一一完成:

  1. 福利社:昔稱「酒保」,為當時最重要的補給中心,可說是今時流行的 7-11 現已改裝成「林業生活館」。
  2. 公共食堂:或稱單身食團,提供未攜眷或未婚工人的膳食,價錢公道,為員工交流的重要場所。
  3. 魚菜部:專為山區伐木現場作業工人而設的,由特約商依每日需求將每日副食隨第一班火車及索道運送上,提供新鮮食物給現場工人(前代表會主席蔡O傳先生家曾承攬此生意,而為小康人家)...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Subscribe to RSS Feed Follow me on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