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談繁華一場夢"
前回以言及福利社,公共食堂、魚菜部等公共設施,為繼續談下去還有就是訓練與考驗自己的照相能力,12/15 趁天晴驅車進入林田山,捕捉一些鏡頭下來,以供再談「繁華一場夢」,滿足大家並提供「圖文並茂」的內容 ...
尤其是 1954 年後林場業務隨著出材量不斷成長,伐木工人因此隨著增加,連帶著家眷住宿需求,還有閒暇的娛樂設施也不足,(此亦是鳳林地區繁華過往中,許多行業興盛的原因之一)於是許多重要的設施一一建築完成(註:接續 12/13 文內之編號),如下:
- 康樂新村:誠如上述1950年代起始,林場出材增量,為提供員工住宿需求,於 1954 年起陸續在林場西南角落處,清除了部分原為「墳場」的山坡地作為宿舍基地,陸續興建了 5 排連棟式檜木造日式房舍,完成後,時任廠長之王曉林先生特命名為「康樂新村」...
- 中山堂:為提供員工聚會及康樂活動使用而興建的中山堂,是一座全檜木造的木構建築物,此建物為林場居民精神寄託之所在。1961 年由當時之中興紙業(當時林場由該公司經營)職工福利金 30 萬元中提撥 20 萬元,購置的兩部電影放映機,每週提供 2 至 3 部影片(據老員工稱:影片大都由當時花蓮市的「天山戲院」提供),免費放映,每遇放映時間總會吸引來自鳳林、萬榮、光復的民眾爭相一睹。1990 年代因林場停止伐木後,因疏於管理逐漸頹圮,後於 2006 年重新修繕,亦全部採原木構工法,使用珍貴的檜木予以修復完成,進入其內即可聞到一股清香,讓人頓時精氣神都清醒振作起來了 ...
- 森榮國小:這是一座隨著林場興衰的小學,其前身 1948 年為林場自辦的子弟學校,1950 為長橋國校「森榮分班」,1954 為「森榮分校」,1958 年始獨立設校為「森榮國小」。各位看官或許會吃驚在1966年學生鼎盛時,總數有 447 人(以現今花蓮縣境國小規模而言,應是大型的學校了),隨後因台灣林業政策轉型(前已說明,不再贅述),在極短的時間,人口極速外流,學生銳減,迄1988年就廢校了 ...
其他尚有許多設施驗證林田山過往的繁華紀錄,如:宗教精神寄託的伯公廟(福安宮)、基督教長老教會森榮禮拜堂,及天主教堂,還有更早時期設置的醫務室、理髮室、冰果室、洗衣部等等攸關居民生活所需的設施,亦如小鳥一樣五臟俱全呢!
人間宛如一場遊戲一場夢,是否真的如此,森坂、森榮、林田山的過去宛如一場夢的情節,似真抑假,就讓大家靜思判定吧!
或許有空時到林田山走一回,聽聽老居民的故事,或是聽聽萬里溪(林田山聚落依傍的大河)溪水流動的聲聲呼喚,悲嗚的泣訴:歸來吧!那些曾落腳的朋友們 ... 醒來吧!那場不是夢的繁華。
(待續)
精彩的「再生」就要繼續林田山的「聚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