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林情 鳳林事 大家談鳳林
草鼻---中興的舊地名
一個小而精小而美的世外桃源
座落在鳳林對門山下小部落---
吉哈發樣Cihafayang

記得在盛夏時節,在鳳林地區各個原住民部落的豐年祭中最後的一個場次,老編我也抽空參加了,那是一場在山興里中興地區阿美部落的祭典。
這裡就是早年被稱為"草鼻"的地方,是漢人早年移墾時的一處場域(山興則稱六階鼻),之後因撒奇萊雅族(1878的加禮宛事件)與七腳川阿美族(1908年七腳川事件)陸續遷移定居,並與馬太鞍部落移入的阿美族人混居,在二戰後逐漸構成了以"吉哈發樣"Cihafayang為名的部落。
多年後,這部落也隨著臺灣整個大環境的起起落落而興衰。部落族人的數量也隨著起落,尤其是1960年代迄80年代為部落人數最盛的時期,小學校與教會(堂)也陸續設立,再加上1960年代陸續移入的退除役外省籍榮民,以及早已定居此地的漢人等,形成一個多元文化融合的聚落,與前述山興地區的"吉拉卡樣"部落南北呼應著。

但是伴隨著早年的人口節育政策,與就學就業人口的移出,日益增加,在1990年代後期部落就逐漸沉寂下來了,當學校因為學生人數不足遭裁撤(2000年)後,部落更陷入了無生趣般,孤寂與蒼涼,老人與幼兒,田野荒蕪,景況真是慘不忍睹啊!
所幸在部落社區的一群中生代與一位長老教會徐牧師(退職黨工也是阿美族人)的協力奔走下,一年又一年的努力召喚青少年加入主日學,參加課後輔導等,還努力傳授族語教學,傳習族群文化與傳統歌謠舞蹈,重新喚回部落的朝氣。

多年後重返部落,讓老編深深的感動是在一場豐年祭的場域中,這些族人不分老幼,用歌謠傳唱出對祖靈的崇敬,用舞蹈動感的身影傳達對上帝的愛,在小小的祭典場中傳唱舞動,真讓人感動啊!
當下,已是盛夏二期稻作播種完畢的季節,回程中老編在部落外圍,特地停車走上小徑斜坡,瀏覽了一大片綠油油的梯田,耳裡又傳來那歡唱的歌謠聲,由不得打從內心深處吶喊出,這真是一個小而精又小而美的部落。
文末,感謝飛行聲樂家彭興讓大師提供的照片,這地方就是本文對門山下"吉哈發樣"部落的空拍美景。
草鼻---中興的舊地名
一個小而精小而美的世外桃源
座落在鳳林對門山下小部落---
吉哈發樣Cihafayang

記得在盛夏時節,在鳳林地區各個原住民部落的豐年祭中最後的一個場次,老編我也抽空參加了,那是一場在山興里中興地區阿美部落的祭典。
這裡就是早年被稱為"草鼻"的地方,是漢人早年移墾時的一處場域(山興則稱六階鼻),之後因撒奇萊雅族(1878的加禮宛事件)與七腳川阿美族(1908年七腳川事件)陸續遷移定居,並與馬太鞍部落移入的阿美族人混居,在二戰後逐漸構成了以"吉哈發樣"Cihafayang為名的部落。
多年後,這部落也隨著臺灣整個大環境的起起落落而興衰。部落族人的數量也隨著起落,尤其是1960年代迄80年代為部落人數最盛的時期,小學校與教會(堂)也陸續設立,再加上1960年代陸續移入的退除役外省籍榮民,以及早已定居此地的漢人等,形成一個多元文化融合的聚落,與前述山興地區的"吉拉卡樣"部落南北呼應著。

但是伴隨著早年的人口節育政策,與就學就業人口的移出,日益增加,在1990年代後期部落就逐漸沉寂下來了,當學校因為學生人數不足遭裁撤(2000年)後,部落更陷入了無生趣般,孤寂與蒼涼,老人與幼兒,田野荒蕪,景況真是慘不忍睹啊!
所幸在部落社區的一群中生代與一位長老教會徐牧師(退職黨工也是阿美族人)的協力奔走下,一年又一年的努力召喚青少年加入主日學,參加課後輔導等,還努力傳授族語教學,傳習族群文化與傳統歌謠舞蹈,重新喚回部落的朝氣。

多年後重返部落,讓老編深深的感動是在一場豐年祭的場域中,這些族人不分老幼,用歌謠傳唱出對祖靈的崇敬,用舞蹈動感的身影傳達對上帝的愛,在小小的祭典場中傳唱舞動,真讓人感動啊!
當下,已是盛夏二期稻作播種完畢的季節,回程中老編在部落外圍,特地停車走上小徑斜坡,瀏覽了一大片綠油油的梯田,耳裡又傳來那歡唱的歌謠聲,由不得打從內心深處吶喊出,這真是一個小而精又小而美的部落。
文末,感謝飛行聲樂家彭興讓大師提供的照片,這地方就是本文對門山下"吉哈發樣"部落的空拍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