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林情 鳳林事 大家談鳳林
憶街尾昔日歲月 談鳳仁今時風光(十五)
"會社"
鹽糖會社苦力頭 故人何曾嫌巷陋
農園甘蔗今何在 林鍾承先誰啟後

前些天老編參加了一場奠祭,在送別這位鍾老(名諱"錦波")先生的儀式中,也見到了許多熟識的身影,讓老編勾起許多往日的情事與許多人物的樣貌,一一浮現腦海,也莫名的突然心生一番的悸動。
啊!在這番的悸動中也引來許多的懷舊,由"會社"這個老舊地名與聚落起起落落的過往到現今,真是讓人不禁有感而發啊!昔日一片低矮的簡陋房舍,幾乎已經不見蹤跡,近90年來的日子,第一代的移墾人已經全部凋零了,而四散的後代子弟又有幾人留住在這個聚落裡呢?陋巷早不見舊貌,換上許多的新裝。
在1913年與1921年日治時期總督府為了開發臺灣東部,在農業方面推廣種植原料甘蔗與蔗糖生產,先後完成了"壽工場"與"上大和工場"(即光復糖廠),以契作方式鼓勵蔗作種植,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因此,吸引了許多臺灣西部的客家二次移民東遷,相繼移墾進入鳳林地區,從事原料蔗作,農忙之餘也從事其他勞務工作,墾荒闢地,建立家園。

就在這個時期,許多的客家族群大舉進入鳳林地區,這些拓墾鳳林的先民們,幾乎都是透過具有地緣關係或親屬關係的中間人或仲介者(broker )介紹而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如 : 饒永昌,鄧阿秀,徐秀春,溫天送與林泉安等人。其中林泉安先生就是"會社"這個老地名聚落誕生與持續存在的關鍵人物。

依據調查口述(廖經庭,2007 p.376 花蓮學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訪談對象代號為J7之林先生,依老編推測應是林泉安先生之哲嗣林英傑老師。)略以 : 林泉安先生在1931年單獨一人來到東部,先在玉里大禹製腦,後轉往大和(今光復大富)一帶擔任糖廠工人,因受到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俗稱"鹽糖")上大和工場與蔗作原料區的鼓勵,來到鳳林農園地區的廣大蔗田,開始從事蔗作原料的生產管理工作。因為,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於是便返回西部原鄉招募親人引入後,在當年鳳林蔗作原料區辦公室旁側,現今鳳仁里1~3鄰修築工寮遂一一落戶下來。這些移墾的除了少數林姓宗親外,其餘鍾姓人家皆是林泉安夫人鍾氏的娘家親戚為主。也因為這個以蔗作為業的聚落,皆從事舊稱鹽糖會社的農工為主,久而久之,便被鳳林在地的居民稱之為"會社"了。
一場奠祭的儀式,一次內心的悸動,一段塵封的日子,一個聚落的起落,一片低矮的房舍,啊!也是鳳林的一番老情事。
憶街尾昔日歲月 談鳳仁今時風光(十五)
"會社"
鹽糖會社苦力頭 故人何曾嫌巷陋
農園甘蔗今何在 林鍾承先誰啟後

前些天老編參加了一場奠祭,在送別這位鍾老(名諱"錦波")先生的儀式中,也見到了許多熟識的身影,讓老編勾起許多往日的情事與許多人物的樣貌,一一浮現腦海,也莫名的突然心生一番的悸動。
啊!在這番的悸動中也引來許多的懷舊,由"會社"這個老舊地名與聚落起起落落的過往到現今,真是讓人不禁有感而發啊!昔日一片低矮的簡陋房舍,幾乎已經不見蹤跡,近90年來的日子,第一代的移墾人已經全部凋零了,而四散的後代子弟又有幾人留住在這個聚落裡呢?陋巷早不見舊貌,換上許多的新裝。
在1913年與1921年日治時期總督府為了開發臺灣東部,在農業方面推廣種植原料甘蔗與蔗糖生產,先後完成了"壽工場"與"上大和工場"(即光復糖廠),以契作方式鼓勵蔗作種植,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因此,吸引了許多臺灣西部的客家二次移民東遷,相繼移墾進入鳳林地區,從事原料蔗作,農忙之餘也從事其他勞務工作,墾荒闢地,建立家園。

就在這個時期,許多的客家族群大舉進入鳳林地區,這些拓墾鳳林的先民們,幾乎都是透過具有地緣關係或親屬關係的中間人或仲介者(broker )介紹而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如 : 饒永昌,鄧阿秀,徐秀春,溫天送與林泉安等人。其中林泉安先生就是"會社"這個老地名聚落誕生與持續存在的關鍵人物。

依據調查口述(廖經庭,2007 p.376 花蓮學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訪談對象代號為J7之林先生,依老編推測應是林泉安先生之哲嗣林英傑老師。)略以 : 林泉安先生在1931年單獨一人來到東部,先在玉里大禹製腦,後轉往大和(今光復大富)一帶擔任糖廠工人,因受到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俗稱"鹽糖")上大和工場與蔗作原料區的鼓勵,來到鳳林農園地區的廣大蔗田,開始從事蔗作原料的生產管理工作。因為,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於是便返回西部原鄉招募親人引入後,在當年鳳林蔗作原料區辦公室旁側,現今鳳仁里1~3鄰修築工寮遂一一落戶下來。這些移墾的除了少數林姓宗親外,其餘鍾姓人家皆是林泉安夫人鍾氏的娘家親戚為主。也因為這個以蔗作為業的聚落,皆從事舊稱鹽糖會社的農工為主,久而久之,便被鳳林在地的居民稱之為"會社"了。
一場奠祭的儀式,一次內心的悸動,一段塵封的日子,一個聚落的起落,一片低矮的房舍,啊!也是鳳林的一番老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