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林情 鳳林事 大家談鳳林"
昔日鎮公所員工宿舍憶往--------
談前輩們經營五花八門的副業

今日上午一早老編趕赴中華市場大門口,買了一包正上市的新鮮箭筍好來解饞,當路經孩提時代的老家時,心中突然湧起一股腦兒的兒時記憶。
這個地方是光復路20巷,左右兩側都是日式的木造眷舍(東端是1960年初期增蓋的榮民醫院眷舍),老編的老家就是照片中左方第一棟的位置,1958年夏家父決定賃屋懸壺行醫(按 : 地點即是今鳳林7-11,此處也是昔日仁壽醫院舊址,為當年張七郎醫師懸壺濟世執業之處所),當時恰逢強烈颱風"溫妮"登陸肆虐過後,便舉家搬出眷舍遷移至大街落戶,一晃眼間已是50多年過去了。

當駐足老屋前憶及1950年代戰後物資缺乏, 一個公務員要養家活口確實不易, 況且每家都養育好多的孩子,生活以現在標準來說 ,真是清苦日子啊!除了每位女眷打拼養豬種菜補貼家用外,甚至有些前輩們還會於公餘之暇經營副業 。於該當時,,那些前輩仍正值青壯時期,,因此才會絞盡心思經營副業 , 包括從事農業耕作 ,加工業 ,還有經營山坡地造林 ,甚至有一戶還從事畜牧業的 ,真讓人乍舌吧 !!!
就從民生街談起吧 ! 你們相信嗎 ? 連當時的鎮長也有經營副業哦 ! 但不是他, 而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媽祖婆"邵金鳳女士(曾任縣議員與鎮長職務)出任公職前,亦曾在鎮長宿舍從事毛線編織,也提供一些在地婦女打工參與,記得假日時,到他家裡走動 (其次子林榮禎是我小學同學) ,總會聽見那編織機左右來回刷動的 "西刷! 西刷!" 聲...
接著是光復路20巷, 其中榕福伯是山坡地造林與種植檳榔,哈哈!!!最特殊的就是張春富伯 (於公所擔任人事管理員) ,竟然會在宿舍廚房邊起沿至屋後, 蓋了一棟羊舍,用圈養方式養羊,而不是採放牧式的,好絕吧 ! 搞得周遭環境都是羊騷味,當時又無現時管制嚴格的環保法令,又是同事就相忍無視囉 ! 其實大家都了解 ,春富伯母早喪 ,獨力扶養二男二女 (後幼女送予人收養) ,當時長子炳文兄又就讀大學 (記得是政大吧),次子弘光仍在初中就讀,家計負擔頗重, 養羊也有不得已之苦衷 ,不過記憶中似乎沒賺到幾個子兒 ? 年少時有時重返宿舍區,偶而走進羊舍遇見張伯,他都會問我要不要喝杯羊奶 ? 而我總是猛力搖頭,因為有嚐過, 當時總決羊騷味好重之故...

至於在大同街部分,也有兩戶從事副業,一是張盛鳳先生 ,從事農業生產,,記得他家門口左側 ,一直都會有一堆堆肥,遇翻耕時就會用牛車載運往水源地方向而去,那時候就是我小學同班同學桂森兄最累的時刻,因為他是長子,記得他家農地是在今水源路與正信路口, 後期種植檳榔就輕鬆多了。另外一戶也很特殊,是稻草加工業 ,利用收割後的稻草,置入一種小型會旋轉的機器,就能旋轉輸出結好的草繩,而這些草繩除了平常綑綁東西外,最主要是提供原料甘蔗收成砍下後綑綁使用的,而加工的場所就在其屋後有一間小加工廠 ,這戶人家就是饒維潛先生( 其三子崑奇也是我同學)。
以上就是孩提時代記憶中各家眷舍的副業 ,也是另一種時代生活的成長記憶,如今佇立老屋前,想起家慈當年在屋旁豬圈養豬的身影,恍若在眼前 ,如今雖人事已非,卻仍有歷歷如新的感覺啊!
昔日鎮公所員工宿舍憶往--------
談前輩們經營五花八門的副業

今日上午一早老編趕赴中華市場大門口,買了一包正上市的新鮮箭筍好來解饞,當路經孩提時代的老家時,心中突然湧起一股腦兒的兒時記憶。
這個地方是光復路20巷,左右兩側都是日式的木造眷舍(東端是1960年初期增蓋的榮民醫院眷舍),老編的老家就是照片中左方第一棟的位置,1958年夏家父決定賃屋懸壺行醫(按 : 地點即是今鳳林7-11,此處也是昔日仁壽醫院舊址,為當年張七郎醫師懸壺濟世執業之處所),當時恰逢強烈颱風"溫妮"登陸肆虐過後,便舉家搬出眷舍遷移至大街落戶,一晃眼間已是50多年過去了。

當駐足老屋前憶及1950年代戰後物資缺乏, 一個公務員要養家活口確實不易, 況且每家都養育好多的孩子,生活以現在標準來說 ,真是清苦日子啊!除了每位女眷打拼養豬種菜補貼家用外,甚至有些前輩們還會於公餘之暇經營副業 。於該當時,,那些前輩仍正值青壯時期,,因此才會絞盡心思經營副業 , 包括從事農業耕作 ,加工業 ,還有經營山坡地造林 ,甚至有一戶還從事畜牧業的 ,真讓人乍舌吧 !!!
就從民生街談起吧 ! 你們相信嗎 ? 連當時的鎮長也有經營副業哦 ! 但不是他, 而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媽祖婆"邵金鳳女士(曾任縣議員與鎮長職務)出任公職前,亦曾在鎮長宿舍從事毛線編織,也提供一些在地婦女打工參與,記得假日時,到他家裡走動 (其次子林榮禎是我小學同學) ,總會聽見那編織機左右來回刷動的 "西刷! 西刷!" 聲...
接著是光復路20巷, 其中榕福伯是山坡地造林與種植檳榔,哈哈!!!最特殊的就是張春富伯 (於公所擔任人事管理員) ,竟然會在宿舍廚房邊起沿至屋後, 蓋了一棟羊舍,用圈養方式養羊,而不是採放牧式的,好絕吧 ! 搞得周遭環境都是羊騷味,當時又無現時管制嚴格的環保法令,又是同事就相忍無視囉 ! 其實大家都了解 ,春富伯母早喪 ,獨力扶養二男二女 (後幼女送予人收養) ,當時長子炳文兄又就讀大學 (記得是政大吧),次子弘光仍在初中就讀,家計負擔頗重, 養羊也有不得已之苦衷 ,不過記憶中似乎沒賺到幾個子兒 ? 年少時有時重返宿舍區,偶而走進羊舍遇見張伯,他都會問我要不要喝杯羊奶 ? 而我總是猛力搖頭,因為有嚐過, 當時總決羊騷味好重之故...

至於在大同街部分,也有兩戶從事副業,一是張盛鳳先生 ,從事農業生產,,記得他家門口左側 ,一直都會有一堆堆肥,遇翻耕時就會用牛車載運往水源地方向而去,那時候就是我小學同班同學桂森兄最累的時刻,因為他是長子,記得他家農地是在今水源路與正信路口, 後期種植檳榔就輕鬆多了。另外一戶也很特殊,是稻草加工業 ,利用收割後的稻草,置入一種小型會旋轉的機器,就能旋轉輸出結好的草繩,而這些草繩除了平常綑綁東西外,最主要是提供原料甘蔗收成砍下後綑綁使用的,而加工的場所就在其屋後有一間小加工廠 ,這戶人家就是饒維潛先生( 其三子崑奇也是我同學)。
以上就是孩提時代記憶中各家眷舍的副業 ,也是另一種時代生活的成長記憶,如今佇立老屋前,想起家慈當年在屋旁豬圈養豬的身影,恍若在眼前 ,如今雖人事已非,卻仍有歷歷如新的感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