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林情 鳳林事 大家談鳳林
2019/03/23
2019/03/23
鳳光鳳明鳳義里 飲水思源水源地(十四)
大街穿過橋孔下
車路背肚滿客家
四縣海陸共一庄
蝦公蝴鰍忙莊稼

昔日低矮的橋孔,在1981年東線鐵路拓寬後,也隨之變寬加高許多,但也因鳳林都市計畫的公共設施的規範與限制,大型車輛無法在橋孔下出入(限高4公尺),也因此讓車路背一帶一直保有清幽的環境。
車路背這充滿客家風情的聚落,自先輩"饒永昌先生"經營墾拓鳳林地區後,即返西部原鄉力邀族親與鄉親東渡,移民鳳林地區,從此走上移民百年的不歸路,由饒先生禮聘鄧阿秀為墾拓事務總管,再由鄧某鼓吹親族包括徐姓與陳姓人家,相繼東移入墾。
也因該二大姓氏習用的客家話不同,而衍生許多的恩怨糾葛。其中徐姓人家多來自苗栗頭份,陳姓家族卻是新竹峨眉人士,日治時期墾拓初始倒也合作無間,相安無事,戮力開山打林,墾地農耕,裊裊炊煙,景象一片祥和,宛若桃花源般。
誰知戰後風雲變色,加上饒氏家變後失勢,又有民主化選舉事務的牽動,種種的遠因近慮交雜後,遂有老編曾登出的"四海大作戰"情節。
四縣腔徐家轉而支持同鄉的林阿谷,迎戰海路腔的陳德生,於1950年代前後糾葛近40年,從各種基層選舉纏鬥,真是經典的派系爭鬥啊!
如今60年後,橋孔依舊,車路背依然寂靜,每遇入境於該場域時,不禁感慨萬千。

車路背的老師(校長):陳國義&賴月英(陳禮凡的爸媽),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