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5月 2012

鳳林小鎮除了客家族群、日本移民文化外,也有豐富的產業文化,因此農會這幾年著重在推廣當地特色產品,如鳳林三寶:養生豆奶、香酥花生、剝皮辣椒。此外,具有季節性的農產品也是另一組強打,例如:西瓜、有機茂谷柑與有機草莓。為我們介紹這些產品的是在農會任職三十多年,對鳳林地區產業瞭若指掌,不管是農特產品,還是加工食品,總能細細道出它們歷史背景的徐秀枝秘書。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蔡宜靜)

徐秘書是鳳林在地人,年輕時期曾至台北求職一年,因為無法忍受都市繁忙、拘束的感覺,便返鄉考進農會,之後就一直住在鳳林地區。早已適應小鎮悠閒生活步調的她,也深深喜歡這裡的環境,從未想過要離開。徐秘書開朗的笑說:「在這裡很自由啊!上班又離家近,騎個腳踏車就到了。我的兩個孩子也跟我一樣,到外地幾年,總是無法習慣,最後還是回到花蓮來。」對故鄉的這片土地,徐秘書有著濃濃的依戀。

講到鳳林,徐秘書認為沒有太大的變化,唯獨產業,她笑說:「畢竟我在農會工作,對產業變動有較深刻的感觸。」她解釋:鳳林早期的產業為農業,主要作物以菸葉、水稻、西瓜為大宗。民國八十六年政府推行休耕政策,讓水稻的種植面積由原本的一千多公頃縮為一百多公頃,直到「小地主大佃農」,也就是推動休耕田復耕的計畫,才又增加至七百多公頃。至於西瓜部分,目前還有三、四百公頃,是鳳林強打的商品之一。其他物產方面,由於近幾年推廣養生,有機當道,鳳林農會藉此輔導境內兩家果園推動有機種植、網室栽培,成功於民國一百年通過認證的有:北林果園的有機茂谷柑與林榮果園的有機草莓。因此現在來鳳林,可於春節期間摘茂谷;十二月到隔年四月採草莓;五、六月與九月吃西瓜囉!無法親自來鳳林體驗採果樂趣的民眾,也可透過網路訂購。只是唯獨西瓜的產量大,可提供充足的貨源,是由農會協助網站經銷,茂谷與草莓則需向果園洽詢。

不過徐秘書也說了,生鮮產物畢竟受限於季節性,無法全年供應,因此便產生所謂的鳳林三寶:養生豆奶、香酥花生、剝皮辣椒。鳳林的豆奶具有悠久歷史,早在民國四十九年,當時的農復會(現今農委會)為改善居民營養,推廣「以豆換奶」的活動,鼓勵農民種植黃豆,由農會設立豆奶加工站,農友將所生產的黃豆交由農會代為加工後再換回豆奶飲用,而沒有種植的人也可以直接購買。一開始都是民眾拿自家的鍋子來裝豆奶,後來演變為玻璃瓶裝,但因喝完的空瓶都須回收清洗相當麻煩,而改為PP瓶裝;直至今日,環保意識抬頭,農會有意將塑膠瓶再改回玻璃瓶。另外,為了讓觀光與當地特產能更加結合,花蓮縣政府推動農村休閒觀光產業。現在,豆奶工廠成為觀光工廠並設有鐵馬驛站,以便服務日益增加的自行車族群。

農會近幾年推出的自創品牌「頂客族」系列,徐秘書笑著表示:「所謂的『頂客族』,就是指很好的客家族群啦!」而香酥花生與剝皮辣椒就是其中的商品。剝皮辣椒是農會與金品合作的產物,最初金品研發成功後,農會輔導農民種植辣椒,成立產銷班,提供給金品加工製造,但慢慢的鳳林當地種植的辣椒因氣候等因素,供給的產量有限,成本也高,工廠便轉向市場收購,產銷班漸漸沒落,只維持少數幾戶還有提供;而香酥花生則是選用台南9號豆品種的在地花生,除了農會本身的品牌以外,鳳林鎮上也有許多經營的花生店家,各有其特色與忠實顧客。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宣傳,打響知名度,讓剝皮辣椒和花生商品成為來鳳林遊玩不可或缺的伴手禮。

對於鎮上出產的商品相當有自信的徐秘書,談起對鳳林產業的推廣,惋惜的表示:鳳林多為客家族群,民族性較為保守,都是默默做事,而不懂宣揚或包裝自己,造成鳳林的產品行銷缺乏整合;往往都是業者各自向外販賣,缺乏統一的銷售管道,導致宣傳太過鬆散,力度也不夠,難以吸引大量的關注,不利推銷鳳林的相關農產品。徐秘書認為行政單位與團體應多加構思,好讓更多的外地遊客了解鳳林的迷人之處。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蔡宜靜)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Subscribe to RSS Feed Follow me on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