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了下午兩點半午休過後的看診時間,一位頭髮斑白但步伐矯健、輕鬆的老先生朝診所走來,手中斗笠裝滿了剛採收下來的韭菜,臉上沒有絲毫的疲憊,只是匆匆的要為等候許久病患看診,他是林武雄醫師,也是海岸山腳下一座開心農場的主人。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相片、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蔡宜靜)
談起來鳳林的機緣,林醫師說,他是桃園人,退伍後,同樣是醫生的父親建議他,不用到大醫院駐診領固定薪資,直接自己出來開診所比較自由,而選擇鳳林是因為自己的姑媽與妻子的叔叔在鳳林。他們提到鎮上缺醫師,於是林醫師帶著妻子來到鳳林執業,一晃眼已經過了三十九年。
民國六十二年林醫師初來鳳林,當時小鎮的交通不發達,在山區要看病的居民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跟精力去診所就醫;加上那些在山腳下的聚落與鳳林鎮中心隔著一條花蓮溪,要橫渡溪水,走的不是堅固水泥橋,而是用竹子搭的簡單便橋,相當狹窄,僅能容納一人步行通過,一旦遇到颱風,橋便會被摧毀,對於生病急需醫療的人,極不方便。也由於交通不便利,要是遇到病患無法出門的狀況,林醫師就得拎著醫師包「往診」,所謂的「往診」指的是醫生到病人家中看診。回憶昔日,林醫師表示:「那個時候是騎著摩托車去社區看診,要過花蓮溪,只能將機車停在竹橋橋頭,再步行進去。」望著遠方的聚落,林醫師說:「那些社區我都去看診過,而且還必需二十四小時待命,凌晨接到電話也得去。」附近的居民提起這樣的林醫師,只有滿滿的感佩。
講起看診的趣事,林醫師回想起早期到山腳下的聚落看診,當地以原住民居多,受日本統治影響,老一輩的人會的只有他們自己的原住民語和日語;好在有林醫師父親的幫助,可以向病人問診。久了,沒學過日語的林醫師,也會一些看診所需的日語對話,但林醫師不好意思的笑說:「那樣的日語也不是很標準,能聽的懂,能溝通就好啦!」
海岸山脈下的開心農場
當醫者的壓力大,林醫師總趁著診所午休的兩個半小時,來到山腳下的農莊,天氣陰涼就在園中除除草,整理環境;天氣炎熱就待在樹下泡壺茶、休息午睡,林醫師說這是他最享受的舒壓時光,連他的孫子都非常喜歡到農莊裡,可以自由自在的奔跑。會選擇當個業餘的農夫,林醫師逗趣的說自己個性內向、孤僻,喜歡寧靜的生活,因此當初來鳳林開業時就想找一塊地,尋覓很久,終於擇定了位於海岸山脈下佔地四甲的農園。
園中的一切自買入至今都靠自己打理,只雇用一名黯農事的員工偶爾過來幫忙。林醫師指著眼前的綠地笑道:「這全部是自己整理的。光是掃水池旁步道的落葉,就要花去一個早上的時間,因為我太太說不要用機器吹,就自己掃,當作是運動。」為了能在閒暇時與夫人散步,注重隱私的林醫師,在園內規畫步道,地點隱蔽不會被外界干擾。事事親力親為的林醫師,從環莊矮樹叢的修剪、到園內植栽的照護,皆不假他人之手,連步道上重達二十五公斤的石塊,都是他一塊一塊親手擺置。

關於園中種植的作物,林醫師起初低調的說農事不是他的專業,只是有興趣,種些樹而已;其中最喜愛茄苳樹,因為生命力強,長得又快,才幾年就形成了大片綠蔭。不過,說到收成,他又自豪的表示,他的山龍眼,跟荔枝一樣大,風味獨特。至於白柚、木瓜、芒果等,由於長期以來缺乏照顧,要不就是採收有限、要不就是早已陣亡,相當可惜。對此,林醫師豁達的笑了一笑說:「來這裡只是休閒,種出來的水果足以讓自家人享用就夠了,太多的果樹,吃不完,也管理不了。」
林武雄醫師在鳳林的歲月,從一開始自莊汝貴外科醫師、林大發內兒科醫師手中接下替居民看診的棒子,不知不覺已過了三十九個寒暑。被問到有沒有考慮要退休,林醫師只是淡淡的回答:「還有病人需要我。」由於這樣無私的醫者心,林醫師於二0一二年榮獲第四屆醫療奉獻獎,感激他不辭辛勞的為鳳林鎮行醫。但現在林醫師也期望可以傳承給年輕一輩的醫生,好讓他能卸下醫師袍,專心當個開心農場的主人。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相片、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蔡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