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二十,鳳林藝文中心分別在上下午舉辦了「農民節」、「天穿日」兩個活動,使得這天的鳳林顯得格外熱鬧。天穿日祭天儀式一過,緊接著是鄰近幾所小學學童分別組成的客家歌謠隊上台表演,呈現連日來的練習成果,要在比賽中分出個高下。學童稚嫩的歌聲彷彿宣告著一天的公開行程終於告一段落,結束了一天的奔波。伴隨著歌聲,一道西裝筆挺的寬厚身影離開了藝文中心廣場的紛鬧人群,驅車回家。開門、坐上沙發,鬆開繫了一整天的領帶,親切地為來訪者倒一杯茶。這就是鳳榮地區農會的總幹事,張孟能先生。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相片、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莊政霖)

不是從我才開始
張孟能先生和農會的結緣非常地早。早在就讀小學四年級那年,張孟能先生便經常跟著在農會加工廠上班的母親做這做那,跟進跟出,打打零工賺點錢。當時農會加工廠員工只有張孟能先生的母親一個人,她負責將農會的黃豆加工成豆奶;每天早上五點,當農民帶著自家收成的黃豆到加工廠,張先生的母親就會收下那些黃豆,取等量的豆奶讓前來交換的農民裝回家。「因為凌晨五點就開門,我母親兩點就要到加工廠工作,把黃豆加工成豆奶;」張先生說:「別人都在睡覺的時候,我母親才正要走去上班。」
從小到大,張孟能先生在農會打過無數的零工;比如坐在加工廠的地板,將一張張標籤貼在保久豆奶的玻璃瓶上,再將一瓶瓶豆奶裝進木箱,「封好一個紙箱四毛錢」,他說。但是,張孟能先生第一份正式工作卻不是在農會,而是在花蓮地區的收費站工作,那是民國六十六年的事;當時在花蓮縣境內如需通過太平溪橋、玉里橋、萬里溪橋等橋樑,均要繳納十元的通行費。「工作地點常換來換去,收入又不穩定。」於是,張孟能先生在七年後,便決定進入鳳榮地區農會,和較早就進到農會工作的妻子一起打拼。
一本會走路的農會發展史
進到農會工作不久,張孟能先生便面臨了農會工作、家族事業蠟燭兩頭燒的窘境;最後只好放棄家族事業,專注在農會的工作上。「但現在在鳳林還是吃得到我們家的仙草,我父親把手藝都傳給了他的徒弟林德春。」
一開始,張孟能先生在鳳榮地區農會擔任會務的工作:「(會務)就是總務啦,有時候要整理一下農會的文史資料。」被遴選為總幹事之前,張孟能先生歷任會務、會務股長代理、會務股長共十年之久。「我們農會的前身是日本時代成立的『鳳林信用組合』……光復後改作『鳳林鎮農會』……民國六十四年和萬榮鄉農會合併,改組為『鳳榮地區農會』……」從小到大的成長經驗、十年的會務股資歷、近二十年以總幹事的身分領導農會,對於鳳榮地區農會發展的掌故,張孟能先生對其熟悉的程度,無人能出其右。
「民國七十三年的時候,農會的存款一突破三億,全體員工開心得都要放鞭炮了。」他說。張孟能先生剛接任總幹事時,農會上下共有七十六名員工;受到鳳林鎮與萬榮鄉勞動人口大量流失、外移的影響,現今員工數量只餘四十六人。「但我們農會的存款在今年(民國一O一年)突破了二十二億,員工們的薪資、待遇跟別的地區農會比起來毫不遜色。」
頂(好)客(家)食品系列
農會現今的成就與活力,並不是一蹴可及,也不是一帆風順。「我們試著做過鹹豬肉、梅子、高麗菜乾等加工食品,但因為賣得不好,現在都不做了。」但在嘗試、失敗、再嘗試的過程中,鳳榮地區農會漸漸也找到了合適的產品及其定位。「花生、剝皮辣椒、豆奶是我們農會現在的主力產品。」花生用的是產於鳳林本地的「台農九號豆」,好吃,也適於榨油。因為銷量好,本地產的九號豆供不應求,還得另外從新城添購。除了農會之外,鳳林有名的「美好花生」賣的也是台農九號豆。剝皮辣椒則是由同樣在鳳林負有盛名的「金品醬園」製作,再由農會包裝、銷售。
在張孟能先生的人生歷程中從未缺席的豆奶,受歡迎的程度更是驚人。「我們最早使用本地農民種植的黃豆,後來因為數量不足,改採進口,現在使用的則是有機種植的黃豆。」從種植、加工到包裝,製作豆奶的每一個技術環節隨著農會的發展精益求精,使得鳳林的豆奶大受歡迎,更外銷到大陸、港澳。「我們和『新苗超市』合作,該超市在海南、廣州、澳門、廈門等地都設有據點。」張孟能先生邊說,邊從玻璃櫃中拿出數年前農會設計製作的吉祥物「豆寶寶」,顯見之於鳳林這個地方,以及張孟能先生本人,對黃豆、豆奶有著緣於土地和成長經驗的一份榮耀,及難以割捨的情誼。
「『頂客族(Dink)』原本說的是結婚後不生小孩的雙薪夫妻,被我們沿用做為商標,意思是『頂好客家食品』。」張孟能先生抱著豆寶寶,認真地說:「有註冊過的,除了我們農會之外別人不能用。」在這樣一份其來有自的驕傲和自信之下,鳳榮地區農會的發展,正大有可為。
【計畫名稱】看見鳳林-慢城人文之旅
【相片、文字】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莊政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