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 年就在空總的日子中,展開了森坂(Morisaka)繁華喧囂的時代,隨著伐山採林,不斷的珍貴紅檜、扁柏等巨大林木的採伐,(於今時而言:心痛啊),逐漸向大山的西半邊挺進,運送木材的鐵道也不斷延伸 ...
在 1939 & 1940 年因為當時森林道路不能及時配合開闢,又因為配合前一階段「平林」時期林田山林業事業區的林木開發計畫,以及理番政策階段性工作完成(山地原住民勸服下山聚集在今西林村),將拆除的森林鐵路重新組合於森坂地(山)區 ...
藉著以上鐵道的延伸,1945 前後採伐之林木已達海拔 3000 公尺以上,不幸的事發生了 1972 年高登山區發生森林大火(原因或傳言下篇再詳述),也將林田山林業事業區林木的採伐送上休止符,也把大觀里的命運給終結了,組織裁併,居民也全部併入森榮里了(1945 年後台灣光復,森坂也易名為森榮)...
1983 年隨著台灣省農林廳林務局由事業預算單位,改為公務預算,終於停止了林木的採伐,以育林、保育、水土保持、國土保育為主要工作,也直接將森榮的命運做了一個世代的終結 ...
(待續)
在 1939 & 1940 年因為當時森林道路不能及時配合開闢,又因為配合前一階段「平林」時期林田山林業事業區的林木開發計畫,以及理番政策階段性工作完成(山地原住民勸服下山聚集在今西林村),將拆除的森林鐵路重新組合於森坂地(山)區 ...
- 森坂(萬森)線:為林木採集後外運的主要運送路線,由今日林業文化展示館側展示之七分車廂位置(即辦公廳正對面方)為起點,向東至今台鐵萬森路平交道側(現今有劉姓人家經營的雜貨店旁),將林木(也有前述七分車廂供居民進出乘坐)運送路線與鐵路連結起來。
- 溫泉線:隨著林木採伐向西挺進,由今中山堂前(即現今林區辦公室後方,老編於 1985 年停止採伐林木後,曾徒步走近溫泉處,因有塌方而折返)漸次往大山內溫泉地區採伐林木,同時間也完成了溫泉至大觀的索道(俗稱「流籠」),也把大觀地區作為林田山林業事業區的中繼基地,並有許多員工宿舍於當地(該地區曾設有鳳林鎮大觀里之自治組織)...
- 大觀線:以索道向西連接高登(高嶺)再以鐵道向下運送至聯繫溫泉線之索道,以為聯繫的運送路線 ...
- 高登線:此為海拔最高之運送路線,南邊鄰近七彩湖,其上下均以瓦斯車拖拉沿著陡峭山壁而行,往下以索道與大觀連結運送林木 ...
藉著以上鐵道的延伸,1945 前後採伐之林木已達海拔 3000 公尺以上,不幸的事發生了 1972 年高登山區發生森林大火(原因或傳言下篇再詳述),也將林田山林業事業區林木的採伐送上休止符,也把大觀里的命運給終結了,組織裁併,居民也全部併入森榮里了(1945 年後台灣光復,森坂也易名為森榮)...
1983 年隨著台灣省農林廳林務局由事業預算單位,改為公務預算,終於停止了林木的採伐,以育林、保育、水土保持、國土保育為主要工作,也直接將森榮的命運做了一個世代的終結 ...
(待續)